当前位置: 首页 >> 矿业技术 >> 地质勘查 >> 50处地质现象:难得一见的经典

50处地质现象:难得一见的经典

发布日期:2018-01-11   来源:矿道网   投稿者:金惜四海   浏览次数:1856

选矿推荐

01

半月形冰川

半月型冰川为一处悬冰川,

它是山坡上的积雪,

在适宜的条件下形成悬贴于山坡上的冰川。

悬冰川一般规模较小,不下降到山麓,

是冰川发育的雏形。

当气候进一步变冷和降雪增加时,

悬冰川可发展成山谷冰川。

02

褶皱山

石炭-二叠系间发育的不协调褶皱形成的山体

属小型构造地貌

岩性主要为变质砂岩及结晶灰岩

沿断裂负地貌发育逆断层

岩层产状紊乱,岩石十分破碎岩层整体扭曲,

表现为不协调褶皱。

03

刀脊、U型谷

邻冰U谷不断扩大、后退,

使槽谷间的山脊变成刀刃状,

便形成了此处的刃脊。

U型谷由山谷冰川剥蚀而形成的宽阔、平直、横剖面呈“U”字形的谷地,

一般起源于冰期前的河谷或山谷。

04

冰斗边川

冰斗冰川是一种小型山岳冰川,

形态上冰体发育在冰斗内,

且很少外流。

05

角峰

角峰指由几个冰斗所围成的山峰,

因冰斗后壁不断后退,

使所围山峰成为高耸尖锐的山峰。

角峰三面被冰川刨蚀,

刨蚀面整齐平直,

整体呈端正的三角锥形,

06

冰斗

三面环以峭壁、呈半圆形剧场形状或圆椅状的洼地。

雪线附近山坡下凹部分多年积雪斑边缘的岩石

因冻融作用频繁而崩坍为岩屑,

并在重力作用与融雪径流共同作用下搬运到低处,

使积雪斑后缘、雪斑下的地面

则逐渐蚀低成为洼地即雪蚀洼地,

使所围山峰成为高耸尖锐的山峰。

07

冰斗群

冰斗是在过去雪蚀凹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主要由冰川在凹地中对底部和斗壁

进行旋转磨蚀、刻蚀和剥蚀而产生,

原来的凹地逐渐被刨蚀成三面环山、

状若圈椅的冰斗,

典型的冰斗由岩盆、岩壁和岩槛组成,

一般产生在雪线附近,

是鉴别古雪线的位置及其变化的主要证据之一。

08

石冰川

石冰川又名“石河”,

昆仑山的石冰川比较特殊,

全部由原来覆盖在山顶的古洪积砾石层

和冰碛漂砾组成,

在长期的冻融作用下,砾石顺沟簇拥,

或整体推移,或塑性流动、推挤冲断,形似冰川,

是昆仑山高海拔多年冻土区的一种特殊冻土地貌。

09

岩屑坡

属于冰蚀地貌,

由于山顶雪蚀风化作用和寒冻风化特别强烈,

岩屑丰富,

在冻融作用和融水冲刷作用的参与下,

岩屑坡发生蠕流运动,

山体总体呈土黄色,

却在山峰顶部突兀露出了志留系纯黑色的岩层。

10

直立岩层

其岩性主要为变质砂岩及板岩,

产状近于直立,

倾角达到70~80°,走向约为290°,

与其周边的断裂带走向基本一致,

且岩层局部有弯曲变形现象,

说明直立岩层的形成主要是受构造运动影响。

11

单斜山

由中三叠系软硬相间的砂、砾岩沉积岩层构成。

在地质演化中,受下部基底断裂的影响,

使上部盖层褶皱隆起成山,

在褶皱的一翼则常常形成单斜山。

12

冲积扇

冲积扇是河流出山口处的扇形堆积体,

呈三角形。

当河流流出谷口时,

摆脱了侧向约束,其携带物质便铺散沉积下来。

13

曲流河

又称蛇曲河沉积、高弯度河沉积,

是指弯度特别大,坡降小,

河床稳定,凸岸坝发育,

滨河床沙坝不发育,

宽深比较小的河流的沉积。

14

辫状河

辫状河多发育于山前倾斜平原及水流较小

而河谷十分宽广的河段,

多河道、多次分叉和汇聚构成辫状。

弯曲度小,河流坡降大,

河道不固定,迁移迅速,

故又称为“游荡性河”。

15

河流沉积物

约3m的全新统河流冲积物,

主要是洪积物的砾石层,

砾石与砂紧密胶结在一起,

使得结构比较坚固。

16

河流峡谷

河道中可见河流二元结构,

下部为砾石等较粗的沉积物,

上部为砂岩等较细的沉积物,

揭示了河流沉积环境,

砾石磨圆较好,中度分选。

在峡谷转向处,由于河流侧向侵蚀作用,

形成了宽约2-3米,高4-5米的半钟型空洞。

17

河漫滩

现代河床两岸的河漫滩地带,

沼泽由深灰、灰黑色腐植淤泥、粉砂及粘土组成,

表面为一层较薄的盐碱化硬壳。

该处也是岛状多年冻土分布区,沼泽与冻土共生,

在河岸边局部地下冻土层融化,

上覆未冻结的岩土在重力的作用下,

沿着融化界面发生滑塌,

形成冻融滑塌现象。

18

5级河流阶地

该处发育5级河流阶地。

其中3-5级阶地出露宽度4-6米,

Ⅰ-Ⅱ级阶地出露宽度1.5-3米。

物质成分为砾石、砂、粘土,

其中砾石50%以上,砾径约0.5-2米,

磨圆较好,分选中等;

砂40%,粘土约10%。胶结程度较好。

5级阶地代表了本区域至少发生过5次间歇性抬升。

19

风成板状交错层理

交错层理规模大,层系厚度最厚可达2.5m,

构成层系的细层倾角较大,最大可达30°,

细层倾向变化较大,

指示了不同的古代风向。

在显微镜下观察,可见沙粒“沙漠漆”等现象,

表明该交错层理是风成而非流水成因。

砂层顶部被河流冲积物覆盖,

在层间可见清晰的波痕,

说明后期沙丘又被水流淹没。

20

槽状交错层理

发育于砂或者砂砾层中,

层理的界面为槽状,界面之间互相切割或相交,

纹层与界面相交,

在平行水流方向上,纹层呈较缓的弧形,倾向一致;

在垂直水流方向上,纹层呈槽状,

槽状长轴方向与水流方向一致,

反映能量较强的流动水体环境。

21

楔状交错层理

纹层界面近于相交呈楔形,

纹层与总界面以不同角度相交。

在平行水流方向上,纹层与纹层组界面斜交,

在垂直水流方向上,纹层与界面大致平行或者斜交,

反映水体能量较强的沉积环境。

22

平行层理

倾角近水平的第四系早更新世冲-湖积物砂、

砾石层层层堆叠而成,

构成大型平行层理,

层理清晰,规模较大,

平行层理一般形成于急流及高能量的水动力环境中,

说明该地点在地质历史时期曾经为湍急的河流。

23

泥裂

沉积后的基质沉积物表面暴露在大气中,

由于干涸、收缩而在泥质层表面

呈有规律的裂开裂缝,

裂缝随后被上覆沉积物充填。

平面上呈多边形。

一般反映有水体到暴露的环境,

形成于湖滨、河漫滩等水体易于变化的环境。

24

雨痕

沉积岩中的一种层面暴露构造,

雨点落在未固结的细粒沉积物表面,

所产生的圆形或者椭圆形凹穴,

凹穴深浅不一。

雨痕出现在泥质层的顶面,

可以利用此特性判断地层层序。

25

沙丘

由全新世(距今约1万年以来)风力作用下

沙粒堆积而成。

沙粒度均匀,磨圆极好,

根据沙丘的流动程度划分为固定沙丘。

26

半固定沙丘

该沙丘规模较小,形态时常改变,

时而变为饼状,时而变为盾状、新月状,

但沙丘的地理位置基本不变,

属于半固定沙丘。

沙粒粒度均匀,磨圆极好。

27

新月形沙丘

沙丘平面形状如新月,故称新月形沙丘,

是流动沙丘最基本的形态。

沙丘两坡不对称,

缓坡为迎风坡,陡坡为背风坡,

沙丘两翼顺着风向延伸。

28

枕状玄武岩

新鲜面呈灰绿色,隐晶质结构,

枕状构造,呈椭球形,

岩石上发育气孔,气孔直径约3-6毫米,

风化程度较强,岩体表面破碎。

枕状玄武岩形成于深水环境,

由于岩浆在水底喷出后的的流动过程中,

受到水张力的作用,使表面呈椭球形。

29

蛇绿岩套

一套由超基性岩、蛇纹岩、硅质岩等

岩性组成的岩石组合。

蛇纹岩新鲜面呈灰绿色,变晶结构,致密块状构造,

主要由蛇纹石组成;

硅质岩新鲜面呈灰色,隐晶质结构、块状构造,

主要成分为硅质石英。

蛇绿岩套形成于大洋中脊,

当大洋板块向陆地板块下部俯冲时,

洋中脊的蛇绿岩套被陆地板块刮蹭下来,

残留在两板块结合的部位,是板块碰撞的证据。

30

湖积层

羌塘组湖积层是分布于昆仑山口,

由砂砾层夹粘土组成的一套地层,

地层整体南倾,倾角达8°~12°。

在羌塘组湖积层中发现了三趾马化石。

31

冻胀丘

径流于多年冻土层下的地下水,

在受到顶部冻结层隔阻时,

从冻结压力大的地方向冻结压力小的地方集中,

或沿断裂构造部位汇集并不断上涌,

结果使地表变形隆起形成丘状地形。

由于冻胀丘在膨胀过程中常因冻胀而产生裂隙,

沿着裂隙常有地下水夹杂泥土混合而成的泥浆喷出,

也被称为“泥火山型冰丘”。

32

地震破裂带

昆仑山口西的8.1级大地震,

由昆仑山左旋走滑断裂引起,

形成的地表破裂带规模宏大,

是目前已知大陆板块内部

地震形成的最长地表破裂带。

地表破裂带、地震鼓包

和张扭性分支破裂的规模大小不一。

33

地震鼓包

地鼓异常指地震前地面上出现鼓包。

形状如倒扣的铁锅,四周断续出现裂缝,

鼓起几天后消失,反复多次,

直到发生地震。

与地鼓类似的异常还有地裂缝、地陷等。

34

花岗岩球形风化

花岗岩出露地表后受到风化,

在角部受三个方向的风化,

棱边受两个方向的风,

而面上只受一个方向的风化,

故棱角逐渐缩减,最终趋向球形,

称作球状风化。

球状风化的风化碎屑物质被剥离以后,

残留的球状岩块称为石蛋。

35

岩臼

椭圆形、圆形、钥匙形、不规则半圆形等石坑,

其形状如臼如缸、如鼓如盘,

地质学家称之为“岩臼”,

在岩臼的周边无进水口,

只在低处有出水口,

是长期的物理化学风化综合作用的结果。

36

花岗岩石柱

节理发育的花岗岩

经长期的物理化学风化作用而形成。

在长期的风蚀冻融作用下,

花岗岩的垂直节理裂隙不断加大,

由于在裂隙的上部受到比下部更强烈风化作用,

在重力作用下,上部不稳定的花岗岩屑

或岩块不断崩落垮塌,

残留部分再经风的吹蚀等作用而不断圆化,

形成形态不一、傲立长空的花岗岩石柱。

37

花岗岩石林

花岗岩体上升到地表,

岩石中的裂隙处在松驰状态,

热胀冷缩,冰冻融化,

雨水溶蚀等物理、化学风化作用,

岩石碎块沿裂隙不断剥落,裂隙扩大,

且向纵深发展,最终形成石林。

38

尖棱褶皱

尖棱褶皱为一向斜,

褶皱转折端呈“V”字形,

为典型的尖棱向斜,两翼产状近于直立。

褶皱枢纽近直立,且轴面近于水平,

为直立水平褶皱。

39

褶皱群

由多个向斜、背斜组成的褶皱群,

由白垩纪水泥厂组(Ksh)构成,

岩性为灰绿色千枚岩和灰黄色长石石英砂岩。

40

角度不整合

新老地层产状不同,

其间有明显的地层缺失和风化剥蚀现象。

点北为奥陶纪纳赤台群浅灰绿色千枚岩,

产状为185°∠80°。

点南侧为三叠纪洪水川组灰绿色块状砂砾岩,

产状为190°∠33°。

其中洪水川组地层沉积于海洋-陆地环境,

是地质上指示前陆盆地的重要标志,

前陆盆地形成于造山带之后,

这一不整合现象证明了造山运动的存在。

41

火山堰塞湖

在火山喷发过程中,

由于熔岩流堵塞哈拉哈河而形成的湖泊,

湖岸是玄武岩,

并保留了大量具有流动构造的熔岩。

42

龟背状熔岩构造

属结壳状熔岩流,

是喷发的熔岩流表壳由于冷却收缩作用

而形成不同方向的裂隙(收缩节理),

呈网格状切割。

后期又有多期熔岩流沿裂隙充填,

形成相互交切,

最终使平整的熔岩流表面

呈不规则排列的多边形,形似龟背。

43

绳状熔岩

绳状熔岩属熔岩流表面构造,

在结壳熔岩中随处可见。

熔岩流表层局部受到不同程度的推挤、

扭动、卷曲而成,

外表形态与麻绳等极为相似,

表面粗糙,成束出现。

一般的绳状熔岩沿流动方向都呈

弧形弯曲或呈链形排列,

弧顶多指向熔岩流动方向。

44

火山弹

由火山喷到空中的岩浆物质快速冷凝

而成的一种火山喷发物,

是火山喷发时熔岩被抛到空中,

在快速旋转飞行过程中经迅速冷却

而形成的岩石团块。

它的形态多种多样,常为纺锤形、椭球形等。

组成物质从里往外越来越细,

其成分以基性熔岩为主,酸性熔岩火山弹较少见。

外壳致密,多为玻璃质,

内部常呈气孔状,有的中空。

一般堆积在火山口附近及火山锥斜坡上。

弧顶多指向熔岩流动方向。

45

喷气锥

熔岩流使其底部的地表水气化而产生大量气体,

并不断外逸而吹动熔岩外掀所形成的构造。

每次气体喷出就伴随有一些熔浆外溢,

或形成熔岩饼,在喷出口层层相叠,

形成叠瓦状的口垣。

这样间歇喷逸多次并逐渐向上堆叠起来,

形成了锥状的熔岩构造。

喷气通道一般呈上细下粗的锥管状,

通道壁上有明显的熔岩喷气构造。

46

喷气碟

喷气碟与喷气锥伴生,

是喷气锥的雏形。

其形状各异,有的像喇叭,

有的像花冠、盘子、碟子。

47

熔岩丘

在熔岩流中局部气体聚集

或当熔岩流流经潮湿地面时,

岩流底部局部形成气囊,

在这种气体作用下,使熔岩流表面穹起,

但气体未完全喷出熔岩流表面而形成的熔岩构造。

熔岩丘多呈馒头形,中间有通气孔道。

熔岩丘的顶部和侧面常常裂开,形成裂隙式孔洞。

48

翻花状熔岩

由于熔岩流向前流动受阻,

使先固结的熔岩流表层发生

脆性或半塑性破碎而成碎块,

从而在熔岩表面形成形态万千的熔岩造型。

有些熔岩块间微有连接,貌似整体,

踏之即碎,似岩石翻花,称为翻花石。

翻花石是翻花熔岩流(渣块岩流)形成的。

49

火山口湖

由于火山的剧烈喷发,

导致火山口下方深处的岩浆房被掏空,

无法支撑上方山体的重力,

造成以火山口为中心的部分火山锥体向下塌陷,

造成巨大的环形破火山口。

常见的火山口湖往往形成于破火山口。

50

韧性剪切带

岩石在地壳深部处于塑性流动状态时,

受到力的作用,发生流动变形,

岩石成狭窄线形且两侧岩层发生错动。

该点岩层被拉伸成线状,

其中的岩石碎块被拉伸为眼球状。

深灰色岩石为糜棱岩,浅灰色为片麻岩,

 其间夹8米左右的灰白色大理岩。

【免责声明】本站“矿道网”矿业技术板块所有投稿文章,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及投稿人所有。本站并非以盈利为核心的矿业矿业技术传播平台,平台并不能很好的甄别投稿文章的原创性和审核作者。文章仅供读者作为矿业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所以希望投稿人自觉遵守本条例,如果一旦发生文章侵权,原作者找到我们,我们有权利不经告知并删除投稿的文章。本网站默认已许可各大主流平台、媒体等,以数字化方式复制、汇编、发行、信息网络传播本网站全文,但是需要文件授权。本网站不以此盈利,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所有投稿人向本网站提交文章发表之行为视为同意上述声明。如有异议,请在投稿时说明。因投稿素材内容或要求转发内容引发的任何社会及法律纠纷和矿道网无关。特此声明!,我们若有不当信息或者侵犯了您的利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改!联系电话:029-85212477
1856

帮助过的人数

上一篇: 各类经典矿床模式动图合集

下一篇: 一把顶级地质锤的专业用途

 
 
[ 矿业技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相关矿业技术
热门标签
大家都在看!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