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红指出,我国生态环境安全形势严峻,保护与发展的矛盾依旧突出。虽然生态环境质量加快改善,但整体形势严峻,水、土、气污染治理仍有待加强,总体缺林少绿,湿地面临威胁,自然保护地遭受侵占,生物多样性加速下降的总体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
“生态环境问题已经严重威胁着国家生态安全和生态文明建设,亟须就新时代我国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治理开展深入分析,实现更加科学高效的生态环境管理和服务国土空间规划决策。”陈晓红说。
陈晓红指出,目前各部门已积累海量环境监测数据,但存在部门监测网络分割问题,信息壁垒普遍存在,数据互联互通尚存瓶颈,无法满足基于大数据的生态环境协同治理要求,难以有效确保生态安全。“如何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统筹整合水、土、气等各类生态环境数据资源,推动‘智能+生态安全’,还有许多工作要做。”陈晓红说。
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生态安全。一系列国家战略部署明确,坚决守住生态安全底线,维护总体国家安全。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安全环保政策,致力于推进矿业的绿色发展。
陈晓红强调,矿产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具有双重属性。一方面,矿产资源开发易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核心聚焦于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问题。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矿产资源有极为广泛的市场需求,但是矿产资源的无序开采又造成了较重的生态环境负担。
另一方面,矿产资源开发并非都会破坏生态环境。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是与“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建设合为一体的大系统,并非任何情况的矿产资源开发都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矿产资源高效绿色开发,能够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
新时代的资源安全战略带来更大的生态环境保护压力。我国95%以上的能源、80%以上的工业原料、70%以上的农业生产资料都来自矿产资源;现代化“三步走”战略,依赖巨量的矿产与能源资源;实现现代化强国之梦,必须确保资源安全。
陈晓红指出,我国是全球矿产资源第一生产和消费大国,未来需求旺盛态势仍将继续。但是可供储量不足,供应能量能力下降、对外依存持续攀升,境内资源供应形势堪忧。而美国对我国打压遏制全面升级,对我国矿产与能源资源供应构成重大威胁,国家资源安全风险急剧上升。与此同时,生态保护区的划定对矿产资源也造成了巨大的影响。我国已探明矿产资源的分布地存在与自然保护区的高度重合。
新时代新形势对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这些要求势必会对生态保护区内的矿产资源开发进行严格限制,这些限制势必会对生态保护区内原有矿业造成冲击,势必会对地方经济造成冲击,如何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矿产资源开发的协调发展是必须要解决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
对于如何促进资源环境协调发展,陈晓红提出六方面建议。一是加强顶层设计,优化矿产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全球布局;二是坚持全产业链可持续发展理念,系统推进资源环境的协同管理创新;三是科学制定区划规划,实现全国矿产资源的有序开发;四是加强体制机制建设,化解新时代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制度矛盾;五是促进绿色技术研发,积极探索资源环境协同管理的实现路径;六是构建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同管理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