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87年读研究生期间起,谭云亮就和京西矿区结下了不解之缘。在这片中国科学院院士宋振骐、煤矿知名学者宋扬教授进行过改革的矿区,谭云亮用自己的黄金岁月,换取了京西矿区的最后辉煌。
2020年,京西关闭了最后一家煤矿,彻底结束了上千年的采煤史。在京西矿区转型之际,这身工作服、这封感谢信,将现在与过去再次紧密联系起来,鲜活的一幕幕又在谭云亮眼前浮现……
勇挑重担,
他是现场的总工程师
在京西矿区,几乎所有工作人员都与谭云亮熟识。他的学生说,老师一下井,工人们就纷纷和他打招呼,称他为“现场总工程师”。
谭云亮的同事和学生们都说,这个称号“货真价实”。1987年开始,他为了获取岩层冒落时的预报信息,早上6点就下井,能连续工作17个小时,直到为预报岩层坍塌决策找到依据;1989年,他刚结婚就去矿上待了一个月,只因为那是门头沟矿坚硬顶板控制最关键的时候,他实在不放心井下安全;1990年,在地质条件异常复杂的情况下,为了与顶板灾害做斗争,他在木城涧矿连续下井26天,手上磨出的老茧至今尚未褪去……不管谭云亮人在哪,只要矿上一句话,他第一时间就会赶到,着手解决问题,对他来说,矿山就是他的家。
2004年6月26日,由于大面积采空和坚硬顶板等复杂原因,木城涧煤矿发生较严重冲击地压事故,开采工作全部停止。这样的事故在木城涧煤矿是头一回发生,工作人员面对塌方的巷道、损坏的工作面无从下手,赶紧请谭云亮前来指导。
谭云亮连夜赶到现场,和现场工作人员讨论到凌晨两点多,天一亮又抢着下井,深入事故区域进行现场勘察。确定事故原因后,他亲自到区队里给工人作报告,帮助工人从未知恐惧中走出来,也让矿区从事故灾害中迅速调整、恢复了生产。
通过调查,谭云亮发现,如何超前监测预报顶板来压,已成为制约安全生产的瓶颈。经过两天一夜的攻坚克难,他开发了采空区顶板离层遥测预报的新技术,有力保障了矿工的安全。自此之后,木城涧煤矿的安全有了保障,矿工兄弟们见到他就竖起大拇指:“谭老师,您这法子真管用。”
经过这件事,木城涧煤矿于2006年授予谭云亮“荣誉矿工”称号。谭云亮将这份荣誉放在办公室最显眼的地方。他说,这个称号承载着矿区对他的信任和赞扬。
智慧闪耀,
为企业构筑一道防火墙
对谭云亮而言,身披“现场的总工程师”这一光环的他,还被京西矿区的人称为“最后一道防火墙”。
这个称呼要从2016年4月19日大安山煤矿的2.7级矿震说起。在矿震发生的前一周,由于采空区多层残存煤柱及小煤窑大面积采空区活动,造成十槽煤顺槽和工作面时而发生煤炮,工人们听着炮声感到不安,就给谭云亮打电话咨询。
谭云亮赶忙放下手头的工作,赶到矿上,经过现场勘察和分析监测资料后,他认为该工作面安全形势异常严峻,果断建议上下顺槽巷道超前200米以内严禁有人停留,回采工作面采煤期间除采煤机司机不得有人进入,架后操作如有意外则一律不得进人。
一周后,大安山煤矿老旧采空区果然发生冲击地压事故,导致上下顺槽超前150米范围内全部坍塌,回采工作面发生严重顶板塌冒,支架损坏严重。由于矿上的工作人员听取了他的意见和建议,提前采取了切实有效的措施,除架后操作的采煤机司机受了一点轻伤以外,其他人员安然无恙。
矿震发生后,北京市煤矿安全监察局要求大安山矿区停止开采。他们再次找到谭云亮,请他帮着解决复产难题。谭云亮欣然受命,下矿调研,3天后会同公司与矿方拿出了开采可行性及安全保障技术方案。
经过持续努力,北京市安监局最终同意按照谭云亮的方案进行试验开采。一年时间内,大安山矿区安全采完,再没有出现冲击地压灾害事故。矿区实行的冲击地压监测解围及其精细化管理也成为了行业典范,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曾在全国交流大安山煤矿冲击地压防治经验。
“事了拂衣去,功成身与名。”谭云亮不计名利,把全部重心放在带领团队开展煤矿巷道支护理论与技术、深部冲击地压灾害监测预防与控制等研究工作上,为京西矿区创新发展、技术进步出谋划策,指导技术攻坚,推动了京西矿区的技术革新、技术改造,实现了采掘方法、采掘工艺的变革,切切实实地为京西煤矿开采构筑起了一道坚实的安全防火墙。
深挖内潜,
他是京西矿区的不倒翁
常年深入矿山第一线,谭云亮参与见证了京西矿区开采技术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了最熟悉京西复杂矿区的专家。32年来,企业领导换了一批又一批,而他雷打不动地坚守,同事们都称他是京西矿区的“不倒翁”。
谭云亮曾在获五四青年奖章时讲到:“有一次,我发现井下险情指挥旷工迅速撤离后,矿长紧握住我的双手、热泪盈眶地说‘谭老师,谢谢您’,这句感谢深深地打动了我,也激励着我用自己的学识服务矿山生产。”
扎根煤矿,意味着产学研结合,在现场实践中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谭云亮常对学生强调:“要向现场同志、向工程学习,不与工程实践相结合,就会落后于时代。”到矿区必下井,下井必交流,有难题马上解决,这是谭云亮的工作铁律。在工作中,谭云亮将矿上的各种经验知识学习吸收、融会贯通。当问题解决,众人夸奖的时候,他又总是谦虚地说自己是来学习的,不过是个“二道贩子”,把从现场学来的知识又“还”给矿山而已。
时光流转,京西转型,一切都在走向改变,但其中总还会有一些不变存在。正如感谢信中所说,“矿山退出了,但谭云亮矿山的荣誉没有退,矿山人与他的感情没有退,煤矿精神将永远传承下去,他永远是矿山的‘荣誉矿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