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矿道网 >> 矿业新闻 >> 矿业人物 >> 青藏铁路全线通车15年:多年冻土是青藏铁路建设面临的三大世界性难题

青藏铁路全线通车15年:多年冻土是青藏铁路建设面临的三大世界性难题

发布日期:2021-06-25   来源:中新网   投稿者:矿道网   浏览次数:7698
   修筑进藏铁路,孙中山1919年就在《实业计划》中提出。
点击进入下一页
  1955年3月,进藏铁路提上议事日程。次年,西北设计分局考察后建议分两期修建西宁至格尔木段、格尔木至拉萨段。1958年,青藏铁路西格段正式开工,但因为种种原因,于1961年停工,青藏铁路次“下马”。
 
  1974年3月,青藏铁路西格段恢复施工。1978年,青藏铁路第二次“下马”。
点击进入下一页
2001年,铁一院进行环保调查时,一名藏族女孩在汽车旁。受访者供图
 
  2001年,格拉段停工23年后,再次开工建设,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全线建成通车——这是世界上海拔__、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
 
  6月5日凌晨1点半,行驶在青藏高原的Z21次列车在黑暗中向拉萨挺进。
点击进入下一页
 
  这是全长1956公里的青藏铁路,Z21次列车需要翻越海拔5072米唐古拉山垭口——世界铁路海拔__点。
 
  与其他列车不同,Z21次列车的乘客们在上车后需签下健康登记卡,声明自己能适应高海拔地区旅行。就连火车司机也要吸氧来缓解高海拔的不适。
 
  这趟列车满载988人,当天载有766名乘客,有的已出现头晕、胸闷等高原反应。他们或许并未注意到,三小时前经停海拔2829米的格尔木站时,两台内燃机火车头替换了原先的电力机车。
 
  青藏线的火车司机知道,缺氧的高原环境掐住了动力的脖子,在没有实现电气化的格尔木至拉萨段,只有两个火车头才带得动列车。
 
  机器尚且出现不适,何况人?
 
  五道梁4636米、沱沱河4547米、唐古拉5068米……全线通车15年后,参与勘察设计、施工、运营的青藏铁路人,仍清楚记得沿线车站海拔。身体是海拔的标尺,海拔每下降100米,高原反应也会有所缓解。
 
  修建青藏铁路是几代人的梦想,早在1956年,毛泽东就发出了修建青藏铁路的号召。几经周折,1984年青藏铁路西宁至格尔木段建成通车,但直到2006年7月1日,这条世界上海拔__、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才全线通车。
 
  在攻克高寒缺氧、多年冻土和生态脆弱三大世界性难题后,奇迹仍在继续上演。15年来,绿色铁龙安全、平稳地在青藏高原飞驰。
 
  进藏
 
  青海格尔木的将军楼公园内,一株青杨郁郁葱葱。
 
  这是1954年慕生忠将军到格尔木,亲手栽下的棵树。当年5月,他带领1200名赶骆驼的工人修筑青藏公路,7个月零4天后,格尔木至拉萨1200公里公路全线打通。
 
  但这条路时常遭遇冰雪封路,物资运输也受阻。为改变这种状况,1955年3月,经国务院讨论,把建设进藏铁路提上议事日程。
 
  修进藏铁路,孙中山早在1919年,就在《实业计划》中提出。他曾在一次演讲中说,“西藏之矿产不亚于新旧金山,只以铁路未能建造,遂令货弃于地”。
 
  1955年,慕生忠又奉命带领3名工程师,首次对修建青藏铁路可行性进行实地调研。结论是“青藏高原可以修铁路,但要解决制氧和冻土问题。”
 
  次年,铁道部向西北设计分局下达了规划、勘测、设计青藏铁路的任务,考察后建议修建青藏铁路应由东向西逐渐推进,分两期修建西宁至格尔木段(下称西格段)、格尔木至拉萨段(下称格拉段)。
 
  1958年,青藏铁路西格段正式开工。但因为种种原因,于1961年停工。这是青藏铁路次“下马”。
 
  1973年,27岁的大兴安岭铁路技术员张鲁新,从广播中嗅到了信号,“老是介绍青藏高原,是不是有什么事?”事后他才知道,这一年的12月9日,毛泽东在会见尼泊尔国王比兰德拉时提出,要修建青藏铁路。
 
  1974年3月,停建13年的青藏铁路西格段恢复施工。那年10月,张鲁新主动报名勘测青藏铁路格拉段,加入位于兰州的铁道部科学研究院西北研究所(现中铁西北科学研究院)。
 
  次上青藏高原勘探,张鲁新就尝到了地球第三极的威力。狂风卷起砂石砸向车窗,车子险被掀翻。严峻的自然条件下,张鲁新借《列宁在1918》宽慰自己,“面包会有的,牛奶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
 
  那几年里,从西大滩到安多,张鲁新和队员们在550公里的多年冻土区,每隔数百米挖十几个勘探断面。上世纪70年代,仅中铁勘察设计院(下称铁一院)就组织1700人,在格尔木至拉萨段1000多公里线路上,展开勘测设计大会战。
 
  直到1978年,青藏铁路第二代设计总工程师张树森收到电报:根据上级指示停止勘测——这是青藏铁路第二次“下马”。
 
  当时,图纸上批准的线路,已用桩子挪到了地上,密密麻麻一片,专业术语叫“定测”。张树森回电,桩子离终点拉萨仅有400公里,年底之前能完成作业。现今91岁的张树森,回忆当时收到的回复:“桩子打到什么地方,就停到什么地方。”
 
  张鲁新所在的冻土研究室百余号人陆续离开,身为冻土力学课题组组长的他心有不甘,仍通过向铁道部申请科研经费、创办企业补助冻土科研项目。1988年底,张鲁新对青藏铁路再次上马失去希望,他决定离开兰州。望着火车站台上送行的同事,张鲁新问自己,“我还能回来吗?”但很快又打消了念头:“不可能再回来了。”
 
  两年后,当他在山东老家,看到音乐风光片《西藏的诱惑》中藏民磕长头朝圣,僧人边走边唱,“我从远处走来,向着一片神奇的土地”。他再也按捺不住,跑到电话局,从晚上六七点排到凌晨,同铁道部西北研究所的领导说:“我想回去。”
 
  2001年,格拉段停工23年后,再次开工建设。张鲁新28岁来到青藏高原,54岁成为青藏铁路建设总指挥部专家咨询组组长。开工典礼上,他流下热泪:“我终于有事干了,我干了一辈子终于能看到结果了。”
 
  冻土
 
  一根土灰色的桩子,立在风火山的山坡上。
 
  “你看那桩子,老人打的桩子”,2000年,还是“铁一院”地质组组员的刘争平,见到了22年前定测时留下的桩子。日晒雨淋,桩子一碰就碎了。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平均气温为-2℃至6.9℃,线路通过多年冻土地段约550公里,活动层寒季冻住后硬似石头,暖季融化后软如稀泥。如果修建铁路,表层冻土融化后路基不均匀沉降,铁轨呈波浪状,严重威胁行车安全。因此多年冻土是青藏铁路建设面临的三大世界性难题之一。
 
  在海拔4907米的风火山上,中铁西北科学研究院于1961年建立了我国个冻土观测站。
 
  青藏铁路项目三上两下,但它连续60年未停止观测。它的使命包括观测地温和高原冻土区气象等。最终风火山观测站为青藏铁路建设、攻克高原冻土难题提供了1200万个数据,为青藏铁路前期科研取得29项成果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
 
  上世纪70年代,在我国高校教材关于冻土只有两页内容时,勘测设计者们就提出了保护冻土的原则。张树森回忆,当时将草皮覆盖在裸露的地表上,以达降温效果。
 
  俄罗斯的多年冻土地区铁路建设始于19世纪末,但直到2000年,冻土融沉冻胀引起的路基下沉、线路不平顺等病害仍高达30%以上,因此列车时速仅为45公里。
 
  上世纪60年代,美国最早发明了热棒技术,通过自身热对流,达到制冷效果。但青藏铁路冻土科研队队长刘争平介绍,2000年单根热棒成本为3700元,隔4米放置一个,高昂成本不适合我国大量应用。
 
  刘争平听过一个故事,藏民在冻土上盖的房子没有坍塌,屋里烧牛粪取暖,表层冻土也未融化,科研工作者向当地人取经,原来房子底下铺了层石头——在这基础上,科研工作者综合分析,发现了片石理论。碎石缝隙中的空气生成热对流,冷空气重,往里钻,且逐年积累降温,将表层暖季融化的冻土冻死,从而解决了多年冻土问题。这一低成本措施,最终在沿线117公里的多年冻土区应用。
 
  青藏铁路来来往往的科研工作者无数,多数人并未在历史上留下痕迹,“不知道究竟是谁发现片石理论的”,刘争平说。
 
  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建成通车,冻土区时速达100公里,刷新了高原铁路运行的世界纪录。刘争平持续10年进行监测,冻土区沉降、边坡溜塌、线路不平顺等病害率小于5%,片石气冷路基、碎石护坡等措施长期有效。
 
  青藏铁路第二代总工程师张树森,1994年退休,未完成青藏线是他的隐痛。70年代胶卷珍贵,他没有一张在高原的个人照,相机只用于拍摄地质病害,叠成两折珍藏至今。
 
  曾长期在高原,张树森患上了冠心病,身体已不允许他乘坐青藏铁路列车。直到今天,碰上西宁的老同事,他都要问一嘴青藏线。听到“好着咧”,他才放下心来:“我高兴啊,没有发生重大病害,说明当年保护冻土的决定是正确的。”
 
  极限
 
  6月4日,Z21次列车驶出青海天峻县境内的新关角隧道,时隔半个多小时,阳光重新涌入车厢,乘客们发出“哇”的惊叹——这是我国最长的铁路隧道,全长32.64公里。
 
  不同于新关角隧道,乘客很难察觉到风火山隧道的存在,尽管入口轨面海拔4905米,使其成为世界海拔__隧道。极端最低气温-37.7℃,最大风速31m/s,“最难的是人的生存”,原风火山隧道二队常务副队长罗宗帆说。
 
  2002年10月,施工头晚,青藏高原就给了他一个下马威。
 
  -40℃的低温,为防止施工用的沙子冷冻成块,两台吊车吊起了长40米、宽35米的保温棚。但狂风还是瞬间将钢管和棉布掀到了100多米高的山上。
 
  高海拔地区,走路像踩在棉花上,头重脚轻。制氧站尚未建成时,工人们背着20公斤重的氧气罐,相当于在内地负重40公斤。考虑到对高原环境的适应,招工时优先考虑青海格尔木的工人,但每次收工后,他们也要躺着吸半小时氧才缓过来。
 
  高原环境下,呆着喘口气都是奢望。那段日子,罗宗帆的体重从140斤骤降至90斤,长发及肩,皮肤黝黑。
 
  高峰时期,罗宗帆手下有300多号人,算上开挖、喷浆、铺保温板、绑钢筋等工序,隧道一天只能挺进2-4米。
 
  隧道分成两个施工队,一队打进口,二队打出口,互相竞争。2003年9月13日,离打通隧道还剩7米,两队都备上了庆功宴,争着打最后一炮。
 
  钻杆只有4米长,这种情况下,在罗宗帆打完一炮后,最后一炮就将由另一队打响。他们甚至在罗宗帆二队那侧的洞口挂起横幅:“必胜二队”。罗宗帆便叫钻工把钻杆加长到6米,凌晨3点半,用香烟点燃导火索,一声巨响,尘土四起,挖掘机一捅,对面的灯光透过缝隙照进来。
 
  罗宗帆常把青藏铁路精神“挑战极限,勇创”挂在嘴边。青藏铁路建设各单位编写的《青藏铁路:综合卷》中有一组数据,五年建设期间,全线接诊病人53万余人次。从格尔木到拉萨1142公里,被分成33个标段,共有21家施工单位中标,累计10万筑路大军挑战生命极限,完成了过去五十年未竟事业。
 
  2004年,离开风火山隧道前,罗宗帆爬上附近的一座山。上头面向青藏铁路的小土包里,埋着原风火山观测站党支部书记王占吉,他在上世纪80年代留下遗言:“要把我埋在风火山,一定要等到火车从身边通过。”罗宗帆捎上纸钱,在坟前点了一根烟:“老前辈,我们过来看你了。”
 
  不停
 
  6月4日上午10点多,中国铁路青藏集团公司(下称青藏集团公司)调度指挥中心,电话铃声此起彼伏,47名调度员盯着面前的一排电脑,发布调度命令。自2006年7月1日全线通车以来,这里一直是青藏铁路的“大脑”,综合分析室主任饶启龙说,“只要火车轮子不停,我们就不停。”
 
  通车15年来,没有停下的不只调度指挥中心。
 
  当乘客们抓着手机,紧贴车窗,生怕错过一处高原风景时,火车司机盯着前方1435毫米——两根铁轨间的距离,为确保安全,这是他们值乘4小时的视线范围。
 
  青藏线的火车司机,打趣自己是“离地三尺活神仙”。曾跑过三年青藏线的牟宸希说:“蓝天和铁轨连成线,云雾就卧在铁轨上。”
 
  在世界上海拔__、线路最长的青藏铁路上开火车,并不像牟宸希描述得那样浪漫。6月8日,46岁的格尔木机务段指导司机许宝平才染两天的黑发,发根又爬上了白色。在一线开火车的11年,他右耳耳膜逐渐穿孔,手术后仍有70%的听力受损。
 
  在无人区遇上铁路养护工人,许宝平总会鸣笛打个招呼。火车没有方向盘,跑得快靠铁轨带,他知道,线路安全也离不开养护工人。
 
  格尔木工务段望昆线路车间,坐落在昆仑山下,80名员工担负着青藏线共计116公里正线以及望昆站、不冻泉站、昆仑山站、楚玛尔河站、清水河站、可可西里站6个车站、13股道和35组道岔的养护维修任务。
 
  车间书记于本藩,1982年生人,看起来却像有50多岁。他能通过步幅,认出一个人是否为同行,“轨枕间距600毫米,工人都养成了走小碎步的习惯。”车间80名员工,用600毫米的小碎步,丈量沿线116公里的线路安全。
 
  6月7日下午,海拔4765米的昆仑山站,仍在下冰碴子。
 
  “格(尔木)方无车,拉(萨)方无车,可以上道”,进行安全检查后,旦增桑珠带着十数个工人上轨作业。为了御寒、预防能烧焦皮肤的紫外线,他们一年四季穿着棉袄,戴着脖套和帽子,只露出眼睛。
 
  这天,他们有一个半小时的窗口期,其中一项任务是将铁轨的水平距离,控制在1435±1毫米内——这差不多是一张身份证的厚度,但如果轨距超出标准,严重时会导致列车出轨。
 
  测量、拧开螺栓、抽出旧垫板、装上新垫板、把旧料收入麻袋中……他们几乎不说话,光低头,机械重复着这些动作。
 
  2007年,藏族人旦增桑珠加入养护队伍,较大的工作强度,让他次出现头疼、胸闷、食欲不振的高原反应。在藏语里,“旦增”有不忘本的意思,他说:“汉族同胞身体不适应,咱们就多干点。”
 
  于本藩介绍,在他们车间,像旦增桑珠这样的藏族员工,占到一半以上。
 
  电气化
 
  “坐着火车到北京啊”,刘争平边说汉语,边比画着。2000年前后,他尚在勘测青藏铁路,藏族百姓就围着刘争平,混着汉语、藏语和手势,问铁路啥时候通。他们中有人只听说过西宁,没听说过兰州和西安,但所有人都知道北京。
 
  刘争平每到一处,乡亲们都会问起铁路通车时间,“藏族百姓眼睛瞪得更大些,他们深刻体会到交通的不便。”
 
  6月5日8时33分,Z21次列车停靠那曲,这是该趟车在西藏停靠的站点。
 
  列车上多了些身着藏袍,手摇转经筒的藏民。
 
  19岁藏族小伙强巴,与同车上岁数的藏族人不同。穿着一身夹克,背着与上衣颜色相搭的斜挎包:“这包是我从网上买的,好看撒。”言语带着四川话的尾音。在青藏线上跑了14年,列车长雷丽萍说,刚通车的时候,他们专门学习了基础的藏语,但这些年,会说普通话的藏族旅客越来越多了。
 
  每年8月1日,那曲举办赛马节,吸引不少游客。强巴此行前往拉萨,是被村支书选中,接受舞蹈培训,在赛马节期间登台演出。
 
  这是他第二次坐青藏铁路列车,那曲和拉萨相隔300多公里,打车1500块钱左右,火车票只要50.5元。近4个小时后,Z21次列车抵达终点站拉萨。
 
  青藏集团公司提供的数据显示,自2006年7月青藏铁路全线开通运营至2020年12月,货物运送量由2491万吨增长到5019.8万吨;旅客运送量由648.2万人增长到1691.7万人。
 
  一拨又一拨旅客,在拉萨站下车,首先迎接他们的是藏汉双语横幅“热烈庆祝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今年正值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火车站外,锦簇的花团摆成了“100”的图案。
 
  拉萨市区,藏族网约车司机边巴次仁,正准备迎接拉萨的旅游旺季,那时他每天能挣1000多块钱,足以养活一家六口。他对青藏铁路赞不绝口:“把人拉来了,把钱拉来了。”边巴次仁想好了,等两个孩子大学毕业,带老婆坐上火车去北京。
 
  刘争平同西藏自治区的干部和企业打交道,常听到一句话,“解馋还是铁路来得快”。火车比公路速度更快,运量更大,是大宗货物运输的。这些年,他开始关注青藏铁路电气化改造,目前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仍在使用传统的内燃机车。“把青藏铁路速度提上去了,就没有缺点,没有遗憾了”,刘争平说。
 
  冻土,仍是实现青藏铁路电气化绕不开的难题。刘争平在2019年就发起试验,在青藏高原打上了4米、5米、8米深的桩子,研究冻拔现象——寒季当土冻结时,嵌在土中的石块会随着土的冻胀而上升。如果这一问题未得到解决,电线杆会在寒季被拔起,电气化就无法实现。
 
  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通车,只是西藏铁路事业的起点。2014年8月15日,拉日铁路建成通车;今年6月25日,西藏首条电气化铁路拉林铁路也将投入运营。这两条铁路都是青藏铁路的延伸线。
 
  格拉段沿线房子不多,但有人的地方,常能见到国旗。
 
  6月6日,拉萨站,候车室塞满了旅客。17岁的四郎泽仁和母亲次坐火车,母子俩笑成一团,他有些不好意思,母亲问他:“那么多人,火车能装下吗?”但越来越多的藏族百姓坐上火车,他们会向家里老人介绍,火车长长的、绿颜色、能坐很多很多人。
关键词TAG: 矿产 青藏铁路 冻土
【免责声明】本站“矿道网”矿业新闻板块所有投稿文章,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及投稿人所有。本站并非以盈利为核心的矿业矿业新闻传播平台,平台并不能很好的甄别投稿文章的原创性和审核作者。文章仅供读者作为矿业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所以希望投稿人自觉遵守本条例,如果一旦发生文章侵权,原作者找到我们,我们有权利不经告知并删除投稿的文章。本网站默认已许可各大主流平台、媒体等,以数字化方式复制、汇编、发行、信息网络传播本网站全文,但是需要文件授权。本网站不以此盈利,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所有投稿人向本网站提交文章发表之行为视为同意上述声明。如有异议,请在投稿时说明。因投稿素材内容或要求转发内容引发的任何社会及法律纠纷和矿道网无关。特此声明!,我们若有不当信息或者侵犯了您的利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改!联系电话:029-85212477
7698

帮助过的人数

上一篇: 2021年6月17日,红阳三矿井下发生一起三通接头爆裂崩人事故,造成一人死亡。

下一篇: 2021第六届国际矿业权信息交流大会邀请函

 
 
[ 矿业新闻搜索 ]  [ 加入收藏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陕西秦晋矿业集团有限公司发展纪实 矿业退休员工孟增文追忆矿业20年的变化
中铁资源廊坊物探公司:家中有梧桐树不愁招不到金凤凰 黄永强:员工一天24小时三班倒
中国矿业大学毕业典礼欢送6209名本科生和2940名研究生 青藏铁路全线通车15年:多年冻土是青藏铁路建设面临的三大世界性难题
推荐矿业新闻
点击排行
热门标签
大家都在看!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