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井无人化运输过程总体上还是发展较慢,主要的方式是除宽体车、矿卡等自主运输外,还有一人控制多车的远距离操纵模式,这也是露天矿场无人化运输的典型场景。
矿山、挖掘机、推土机和其他各种机械工程车辆在正常的矿山运行环境下,规划好的航迹实现了自动驾驶模式下的协同作业。而且一旦发生故障或危险预警,远程驾驶员在控制中心接管车辆,通过控制中心的操纵,将车辆转移到安全地带,这种调度模式也是目前矿山的主要方式。

矿场有固定场地时,往往采用无人矿卡进行资源运输,而在一些复杂的山路上则需要使用有人矿卡,无人矿卡与有人矿卡的协作也是现阶段主要应用的方案,通过组合调度系统,实现了无人矿车和无人矿车间的协同作业,共同提高了矿山的生产效率。
选矿协同作业还意味着无人矿车单方应用在实际落地过程中面临着困境,不能满足实际工程需要,其大规模商业落地面临诸多挑战。
规模开发任重道远。
目前,一张大型矿卡的大规模商业化主要有三个问题:
1.技术通用、可靠,安全方面有问题。一是由于矿卡在不同的矿区发生了一些特殊情况的失效,例如,金属矿石的电磁特性会影响毫米波雷达的使用性能,而在高寒矿井中,温度对其稳定性有很大影响。其次,矿区环境复杂、恶劣,尘埃飞石等对无人矿卡的感知层威胁很大,落石多的矿区有可能砸到感知设备,很大程度上影响其安全性。
2.改造费用较高。就矿区而言,改造无人驾驶矿卡需要花费几十万到几百万元,进行大规模改造,费用很高,我国整个矿区处于零散状态,小型矿山规模较大,成本投入较大,对一些小矿区而言,不能作为矿山无人化改造的备选方案。
3.必须明确工业标准和法律问题。矿山安全问题日益受到重视,自动驾驶技术在工业工程车辆中的应用尚不够成熟,行业标准、法规等方面都没有成熟的规范体系,事故后的权责问题很难明晰,因此需要快速推进工业领域的标准体系。
无人驾驶技术的成熟度不仅限制了矿卡的安全,也限制了其开启进入矿区的市场能力,能否提升到更高的水平,从而扩展到地形条件下差异较大的矿山,形成更高的可复制性是矿山企业需要共同努力的方向。大规模落地意味着商业模式的成熟,基础的通用性、安全性、成本等问题迫切需要解决,才能全面落地。
当前,矿场的运输方案选择的是无人矿卡和有人驾驶的矿卡联合运输,而且短期内仍将维持这种选择,在这些挑战与困境无法解决之前,利益最大化的选择就是两者的协同运作,这是当前矿山智能化逐步推进的重要支撑和趋势。
矿山开采过程中存在剥采环节,因此,只有实现与剥采无缝衔接的运输才具有现实意义。而且,这意味着,无人机企业需要攻克无人驾驶技术,还需要了解在不同矿区不同工程机械设备间互联互通的知识,而这些技术能够正常运行的基础是5G网络的搭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