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矿业技术 >> 地质勘查 >> 普查 >> 地调局修订矿产调查工作指南等标准

地调局修订矿产调查工作指南等标准

发布日期:2018-04-25   来源:矿道网   投稿者:liuming   浏览次数:2119

选矿推荐

      1:50000矿产地质调查工作指南(试行)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1:50000矿产地质调查的目的任务、部署原则、工作程序、调查内容、技术方法、野外验收、成果编制、成果提交等方面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1:50000矿产地质调查工作。

2规范性引用文件

GB/T17766-1999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

GB/T25283-2010矿产资源综合勘查评价规范

DZ/T0004-2015重力调查技术规范(1:50000)

DZ/T0011-2015地球化学普查规范(1:50000)

DZ/T0070-2016时间域激发极化法技术规程

DZ/T0071-1993地面高精度磁测技术规程

DZ/T0078-2015固体矿产勘查原始地质编录规程

DZ/T0079-2015固体矿产勘查地质资料综合整理综合研究技术要求

DZ/T0145-1994土壤地球化学测量规范

DZ/T0151-2015区域地质调查中遥感技术规定(1:50000)

DZ/T0173-1997大地电磁测深法技术规程

DZ/T0176-1997区域地球化学勘查规范

DZ/T0187-1997地面瞬变电磁法技术规程

DZ/T0227-2010地质岩心钻探规程

DZ/T0248-2014岩石地球化学测量技术规程

EJ/T1140-2002地浸砂岩型铀矿钻探规范

EJ/T1157-2002地浸砂岩型铀矿地质勘查规范

DD2006-05地质信息元数据标准

DD2006-06数字地质图空间数据库

DD2011-05矿产资源遥感调查技术要求

DD2014-11多光谱遥感数据处理技术规程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成矿区带

在地质构造、地质发展历史以及在成矿作用上具有共性的成矿有利地区。

3.2找矿远景区

成矿地质条件、物化探异常、蚀变信息以及已有矿床、矿点、矿化点分布反映成矿有利可能发现矿产资源的地区。

3.3矿集区

矿床密集分布区,相当于V级成矿区,至少包含1个大型规模矿床。

3.4大型资源基地

以一处以上大型—超大型矿床为支撑的具有开展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潜力的地区。

3.5矿点

具有一定的成矿条件,初步识别出含矿的建造(岩脉、岩体、岩层)和构造,取样分析确定有工业矿石存在,可作为进一步找矿线索的地点。

3.6矿化点

具有一定的成矿条件,初步识别出含矿的建造(岩脉、岩体、岩层)和构造,取样分析确定有用组分含量达到一般工业指标边界品位的1/2,可作为进一步找矿线索的地点。

3.7成矿地质体

与矿床形成在时间、空间和成因上有密切联系的地质体。

3.8成矿结构面

赋存矿体的显性或隐性存在的岩石物理及化学性质不连续面,也就是赋存矿体的各类界面。

3.9成矿作用特征标志

能够直接指示矿体赋存位置的、对找矿预测具有特殊意义的标志。

3.10潜力评价

以区域地质构造、地质成矿理论、勘查区找矿预测理论为指导,以矿产地质调查及其相关的专题科研资料为基础,通过成矿地质背景、区域成矿规律、典型矿床成矿特征的调查,建立找矿预测综合信息模型,圈定找矿靶区,估算预测资源量。

3.11预测资源量

依据矿产地质调查成果,圈定找矿靶区并和己知矿床类比而估算的资源量。

3.12找矿靶区

通过矿产地质调查,依据地质、物探、化探、遥感、勘查、科研等资料,综合分析成矿地质条件和找矿标志,与已知矿床找矿模型吻合程度高,预测依据充分、成矿条件有利、资源潜力较大,预期可提交新发现矿产地的地区。

3.13数字地质调查技术贯穿矿产地质调查全过程的野外数据获取及其成果一体化描述、组织、存储、集成、综合处理与发布等内容的数字化技术。

4总则(略)

5设计编制

5.1应符合任务要求。

5.2应充分收集已往资料并综合分析,进行必要的野外踏勘。

5.3全面掌握工作区的工作程度,充分运用地质、物探、化探、遥感、钻探等综合方法手段,合理确

定工作内容,确定重点调查区,提出解决制约找矿突破的关键地质问题与方法技术问题。

5.4设计应做到内容完整、文字精炼、重点突出、附图附表附件清晰齐全。

5.5附图包括:区域地质矿产图、地质工作程度图、建造构造草图、物探、化探、重砂、遥感异常图

(内容不多时与建造构造草图合并表示)、工作部署图、钻孔设计图、其他相关附图。

5.6设计编制提纲见附录A。

6调查内容

6.1矿产信息

6.1.1已有矿床、矿点、矿化点的种类、分布及其地质特征。

6.1.2典型矿床成因类型、控矿因素及找矿标志。

6.1.3新发现矿点、矿化点的种类、分布、地质特征及资源潜力。

6.2成矿地质条件

6.2.1对比研究已知矿床和相关地质体形成时代、物质成分和空间位置的关系,确定与成矿有关的地质体。调查成矿地质体形态、规模、产状、时空分布、岩石类型、矿物组合、地球化学等特征。

6.2.2成矿结构面特征,包括产状、形态、规模、样式、力学性质、物质组成、活动期次和强度等。

6.3矿化蚀变特征

6.3.1矿化蚀变类型、特征及其空间分布。

6.3.2蚀变矿物共生组合、标型特征和找矿标志。

6.3.3矿化蚀变与地质构造和矿产的关系。

6.4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

6.4.1地球物理特征、地球化学特征及异常与地质体、构造、蚀变带的关系。

6.4.2物探、化探异常与矿(化)体的关系。

6.5成矿规律

6.5.1成矿时代、含矿建造和控矿构造等特征。

6.5.2成矿地质体、成矿构造、成矿作用特征标志三维空间分布格局。

6.5.3矿床空间分布状况和规律。

6.5.4建立调查区三维地质矿产结构模型。

6.6其它需要调查的内容

6.6.1调查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状况及与资源利用相关的生态环境地质问题,评价区域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前景。

6.6.2涉及找矿突破的关键地质问题与方法技术问题。

7调查技术方法

7.1预研究

7.1.1资料收集

7.1.1.1自然地理与社会经济应收集以下资料:

a)工作区行政区划、自然地理、交通、气候、水文、自然灾害、自然资源等资料;

b)社会经济现状及国家和地方发展规划等资料。

7.1.1.2区域地质应收集以下资料:

a)区域地质调查成果资料;

b)地质图、地质矿产图、构造纲要图、岩相古地理图等资料;

c)实测地层剖面图、实测地质构造剖面图等资料;

d)野外调查路线与野外记录等资料;

e)岩矿鉴定、岩矿分析、古生物鉴定及地层测年等成果资料。

7.1.1.3地球物理

各种比例尺重力、磁法、电法、地震、放射性测量等物探方法所获得的成果资料、原始数据,区域及工作区物性资料。

7.1.1.4地球化学

各种比例尺水系沉积物测量、土壤测量、岩石测量、汞气测量、自然重砂测量等成果资料及原始数据。

7.1.1.5遥感

不同空间分辨率、不同频谱的航空、卫星遥感数据及其解译成果,岩矿波谱测量等其它遥感资料等。

7.1.1.6区域矿产

应收集以下资料:

a)工作区及邻区矿产资源调查评价成果资料;

b)已有矿床、矿(化)点地质勘查成果资料;

c)矿产开发利用现状或矿产开发技术条件等相关资料。

7.1.1.7科学研究

应收集以下资料:

a)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区域成矿规律和典型矿床研究等成果资料;

b)涉及工作区及邻区的专题报告、专著及论文等资料。

7.1.2综合整理分析

7.1.2.1对搜集到的各类资料进行分析整理,编制相关图件。

7.1.2.2分析研究调查区成矿地质条件、成矿规律。

7.1.2.3提出需要解决的关键地质问题和方法技术问题。

7.1.2.4确定本次重点调查区。

7.1.3野外踏勘

7.1.3.1了解工作区地层、岩石、构造、典型矿床的基本特征,了解物化探工作条件及人文干扰情况,开展必要的补充性岩矿鉴定工作。

7.1.3.2整体上对工作区地质、矿产及地形地貌等进行概略了解,对室内收集的有关资料进行必要的野外验证,以穿越不同类型建造构造单元、代表性矿化带和自然景观区路线地质踏勘为主。工作区内矿产资源丰富、矿(化)点分布较多时,还应对重点地段进行全面踏勘。

7.1.3.3踏勘时应适当采集关键地段、有代表性地质、矿化现象的岩矿标本,并进行必要的岩矿鉴定或快速分析测试。通过踏勘选择确定实测地质剖面位置,建立遥感解译标志。

7.2遥感解译

7.2.1目的任务

初步了解工作区构造、地层、岩性、矿物及蚀变异常的分布特征,构建地质要素空间格架,为矿产地质调查提供先导性、基础性的地质资料。

7.2.2技术要求

7.2.2.1根据工作区地理地貌景观特点,以及以往地质调查工作程度,选择合适的遥感数据源进行解译。

7.2.2.2遥感解译应贯穿在1:50000矿产地质调查预研究、设计编制、野外调查、综合研究等全过程,应在野外工作前完成初步解译工作。

7.2.2.3针对遥感解译要素的不同,开展相关的遥感数据预处理,图像增强处理、地质信息识别与提处理等。

7.2.2.4构造解译以不同空间分辨率数据协同识别区域性、一般性以及微小构造(如节理等),构建构造格架。

7.2.2.5岩性与地层等解译以多光谱数据为主,主要开展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等类型,以及地层不同群组等解译,综合分析与成矿关系密切的地质体等。

7.2.2.6矿化蚀变信息提取以多光谱数据为主,提取铁染、羟基、粘土化等不同蚀变异常信息,分析蚀变异常与成矿的关系。

7.2.2.7矿物填图以高光谱为主,填绘矿物及蚀变矿物组合,分析矿物及矿物组合的空间展布特征及与成矿的关系。

7.2.2.8遥感野外验证一般与矿产地质专项填图、综合检查同步开展。

7.2.2.9在野外验证的基础上,编制构造岩性遥感解译图、遥感蚀变异常分布图、遥感地质综合解译图等图件及其说明,编写遥感工作报告,及时提交使用。

7.2.2.10其他技术要求参照DZ/T0151-2015、DD2011-05、DD2014-11执行。

7.3矿产地质专项填图

7.3.1目的任务

7.3.2基本要求

7.3.2.1以新的成矿理论为指导,以地质观察研究为基础,倡导运用行之有效的新技术、新方法。

7.3.2.2分析和解剖各类地质作用(沉积、火山、侵入、变质、构造)与成矿关系,大致查明与成矿有关的各类地质要素分布特征和演化规律。

7.3.2.3开展与成矿有关的地质体、构造、矿化蚀变为重点的矿产地质专项填图,填编建造构造图。

7.3.2.4采用数字地质调查技术。

7.3.3工作内容

7.3.3.1与沉积成矿作用有关的地区,填编沉积建造构造图。实测分层剖面,确定含矿建造和岩性组合,划分填图单元。追索并圈定含矿岩层、特殊岩性层,与成矿有关的构造和矿化蚀变。研究沉积作用与成矿关系。

7.3.3.2与火山成矿作用有关的地区,填编火山岩岩性岩相构造图。实测岩性岩相剖面,划分火山喷发旋回,确定填图单元。追索并填绘含矿火山建造、火山机构、次火山岩体与成矿有关的构造和矿化蚀变。研究火山作用与成矿关系。

7.3.3.3与岩浆侵入成矿作用有关的地区,填编侵入岩岩性构造图。实测岩性剖面,划分侵入岩岩性组合,确定填图单元。追索并填绘与成矿有关的侵入岩分布、期次、接触关系、岩石组合、岩性带、矿化蚀变、与成矿有关的构造。研究岩浆侵入作用与成矿的关系。

7.3.3.4与变质成矿作用有关的地区,填编变质岩建造构造图。实测岩性剖面,划分含矿建造岩性及岩石组合,确定填图单元。追索并填绘与成矿有关的变质建造分布、岩石组合、结构构造、矿化蚀变、变质变形特征等。研究变质作用与成矿的关系。

7.3.3.5与第四纪风化、沉积成矿作用有关的地区,在已划分的第四纪地质及成因类型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查其沉积物种类、物质成分、成因类型、接触关系、分布范围及其赋矿等特征,研究第四纪成因类型、地貌与成矿的关系。

7.3.3.6构造专项调查,填编构造地质图。重点调查研究与成矿有关的褶皱、断裂构造和韧性剪切带等成矿结构面特征及含矿性,分析构造活动与沉积作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及与成矿作用的关系。

7.3.3.7样品采集及测试分析:主要样品类型有岩矿鉴定样品、同位素地质年龄样品、化学分析样品等。

7.3.4工作质量要求

7.3.4.1一个图幅应测制2条~3条地质剖面,比例尺以1:1000~1:5000为宜。对复杂的地质体可采用更大比例尺剖面进行实测。每个图幅至少应有1条贯穿全区的控制性地质构造剖面。

7.3.4.2路线间距视工作实际情况合理确定,采用穿越与追索相结合的方法,一个图幅内地质观察路线总长度原则上不少于500km。

7.3.4.3地质点观测密度以充分控制与成矿有关的地质体、矿化蚀变带、重要地质界线等为原则,合理安排。

7.3.4.4应标定直径大于100m的闭合地质体;宽度大于50m、长度大于250m的线状地质体;长度大于250m的断层、褶皱构造。对矿化蚀变构造带及其它矿化地质体规模不论大小,均应在图上表示;厚度较小者,可用适当的花纹、符号放大或归并表示。

7.3.4.5一般地质点在手图上所标定的点位与实地位置误差不应大于20m。

7.4物探

7.4.1目的任务

推断控矿地质体、地质构造、矿化蚀变等的赋存位置、规模、形态、产状、埋深等,为分析成矿地质条件、潜力评价提供地球物理信息。主要内容包括已有物探资料的二次开发、1:50000物探面积性调查、物探精测剖面和物探资料综合解释。

7.4.2布置原则

7.4.2.1已有地球物理资料能满足目前解释推断需要的,应以资料二次开发为主。

7.4.2.2已有地球物理资料不能满足目前解释推断需要的或空白区,选择适用的物探方法开展1:50000面积性调查。

7.4.2.3开展综合检查或解释重要物化探异常特征,应开展物探精测剖面并进行精细反演。

7.4.3方法选择

7.4.3.1选择物探方法应具备下列条件:

a)被探测对象的相邻介质对同一物性参数有明显差异;

b)被探测对象有一定规模,且有干扰因素存在时仍能分辨出其引起的异常;

c)地形、植被的影响不至于造成野外工作无法开展。

d)对于单一方法不易解决的复杂地质问题,宜采用两种以上方法的综合物探。

7.4.3.2若方法有效性不明,应设计有效性试验,待证实物探方法有效时,再开展工作。

7.4.4技术要求

7.4.4.1技术条件选择应满足观测精度要求和探测深度要求。

7.4.4.2在人文干扰大的地区工作,应采取具体、有效的抗干扰措施。

7.4.4.3物探资料解释应与地质、化探等结合进行。

7.4.4.4发现异常应加密测点,以确定异常性质和界定异常区范围。

7.4.4.5其他技术要求按照DZ/T0004-2015、DZ/T0070-2016、DZ/T0071-1993、DZ/T0173-1997、DZ/T0187-1997等规范执行。

7.5化探

7.5.1目的任务

大致查明元素地球化学分布特征,圈定地球化学异常,优选找矿靶区,为预测资源潜力和生态环境评价提供依据。

7.5.2布置原则

7.5.2.1根据工作区地貌景观条件,选择适用的方法部署开展1:50000面积性调查。

7.5.2.2原有化探资料不满足解释推断需要的,应部署相应调查工作。

7.5.2.31:50000化探以水系沉积物测量和土壤地球化学测量方法为主,岩石地球化学测量为辅。

7.5.2.4开展综合检查或解释重要物化探异常特征,应部署大比例尺化探工作。

7.5.3技术要求

7.5.3.1在准平原、盆地周边、山前地带等浅覆盖区,可采用浅钻技术取样,要求采样物质代表原生地质找矿信息的基岩风化产物。

7.5.3.2野外工作方法尚不成熟的特殊景观区,应开展相应的方法试验。证实方法有效时,再开展面积性测量。

7.5.3.3样品应采用无污染加工方法,采用灵敏度、精度高的分析方法,分析质量进行监控应采用内部与外部质量监控方法。

7.5.3.4同一找矿远景区、矿集区内应统一采样介质、测试元素及元素分析精度。

7.5.3.5必要时还可选择自然重砂测量方法,有关要求参见附录B。

7.5.3.6其他技术要求按照DZ/T0011-2015、DZ/T0145-1994、DZ/T0176-1997和DZ/T0248-2014执行。

7.6综合检查

7.6.1基本要求

7.6.1.1已有矿产地资料收集要求全面,内容翔实;要有必要的野外观察;需要时还可补采样品。

7.6.1.2区内尚无典型矿床的,选择邻区典型矿床进行调查。

7.6.1.3异常评价比例一般为1/10~1/5。

7.6.1.4原则上采用浅钻技术代替槽探。

7.6.2已有矿产地信息采集

7.6.2.1在前期资料收集基础上,采集已有矿床、矿点、矿化点地质特征、矿石质量、成因类型、找矿标志、勘查程度、开发利用情况等信息,填制信息卡片(见附录C),建立已有矿产地数据库。

7.6.2.2综合分析已有矿产地信息,了解含矿层、蚀变带、矿化带、矿体、矿石,以及与成矿有关的含矿岩系、侵入体、接触带、构造带等的种类、形态、产状、规模、空间展布特征等,并采集化学分析样和标本,探讨成矿控制因素和矿床(化)类型。

7.6.3典型矿床调查

7.6.3.1根据工作区优势矿种和主要矿化类型,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矿床,开展实地调查,为建立区域成矿模式、找矿模型和开展潜力评价提供基础。

7.6.3.2在上述工作基础上,对调查区地层、构造、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矿床成因类型、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遥感地质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系统归纳总结区内不同矿种或不同成因类型矿床(点)成矿主要控制因素、找矿标志和有效的勘查技术方法,建立成矿模式和找矿模型。

7.6.4异常评价

7.6.4.1评价范围

工作区范围内的含矿层、矿化带、蚀变带和其它重要找矿线索,圈定的具有扩大找矿远景的重要物化探异常,应考虑异常的形态、规模以及地表矿化和蚀变情况。

7.6.4.2主要任务

包括:

a)初步了解工作区的成矿地质背景、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核实异常是否存在,确定异常的确切位置;

b)初步了解矿化带、蚀变带、矿(化)体(层)的分布范围、规模、产状、有益组分及含量等;

c)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结合区域成矿地质条件的对比分析,初步评价工作区找矿前景,为找矿靶区的圈定提供可靠的野外资料,并提出进一步工作的具体建议。

7.6.4.3技术要求

包括:

a)根据主攻矿种的成矿地质背景、矿产类型、预测要素等,合理选择异常评价的工作方法。一般遵循地质踏勘、地表原方法检查、多方法评价等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工作程序;

b)一般采用地表追索、大比例尺矿产地质专项填图、土壤或岩石化探剖面测量、物探剖面测量、浅钻、钻探等方法,其中化探、物探方法应根据工作区特点选用多种方法进行评价;

c)大比例尺矿产地质专项填图重点是查明区内与含矿有关的地层、构造、岩浆岩体等地质体的空

间分布、规模、形态、产状变化、组合形态和后期构造的相互关系、矿化蚀变特征及其控矿作用(含矿性);大致了解矿体规模、形态、产状、赋存情况、分布规律以及矿石特征;研究成

矿地质条件、成矿地质模型,圈出成矿有利地段,提高矿产地质研究程度。为开展进一步的矿产勘查工作提供可靠的地质依据。

d)异常评价工作必须采集足够的与评价要求相关的各类分析样品,工作技术要求参照有关规范、规定执行。

7.7钻探

7.7.1目的任务

了解与成矿有关的地质体、构造的分布和延伸,评价异常和靶区,检查验证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深部解释推断认识,获取深部矿产地质信息。

7.7.2布置原则

7.7.2.1钻孔应布置在矿业权空白区。

7.7.2.2钻孔部署应目标明确,着眼于查明成矿地质条件和解决关键地质问题。

7.7.2.3钻孔设计应基于以最少工作量获取最大量地质综合信息的原则。

7.7.2.4钻孔均应进行物探测井。

7.7.2.5钻孔施工前应开展相应的大比例尺地质、物探、化探工作,在定量反演、综合解译基础上,合理确定钻孔位置。

7.7.3技术要求

按照DZ/T0227-2010、DZ/T0078-2015执行。

7.8潜力评价

7.8.1目的任务

在建立典型矿床成矿模式和找矿预测模型基础上,采用综合地质信息预测方法,圈定预测区并估算资源量,优选找矿靶区,提出下一步工作部署建议。

7.8.2工作内容及要求

7.8.2.1建立典型矿床成矿模式和找矿预测模型。

7.8.2.2分析区域成矿地质特征,总结区域预测要素,编制综合地质信息矿产预测要素图,建立区域找矿预测模型。

7.8.2.3根据不同矿种和矿床类型,选择应用GIS空间信息处理技术和矿产定量预测方法,圈定预测区,估算预测资源量。预测资源量类型按照GB/T17766-1999有关规定执行。

7.8.2.4优选找矿靶区,编制矿产预测图。

7.8.2.5提出下一步工作部署建议。

7.8.3找矿靶区优选与分类

7.8.3.1找矿靶区优选。根据预测区定量预测结果,开展靶区优选。

7.8.3.2找矿靶区分类。依据找矿靶区的成矿条件、工作程度和找矿潜力等划分为3类:A、B、C(见附录D)。

7.9综合研究及专题研究

7.9.1综合研究

7.9.1.1综合研究应与综合整理相结合,贯穿于矿产地质调查全过程。

7.9.1.2预研究阶段,应广泛收集已有地质、物探、化探、遥感、矿产勘查、科研等资料,编制工作程度图、建造构造草图、工作部署图等图件,为开展本次调查工作提供依据。

7.9.1.3野外调查阶段,通过各方法手段综合调查,及时开展资料综合分析,编制实际材料图、建造构造图、物化探异常图等图件,不断深化区域成矿背景、成矿条件的认识。

7.9.1.4成果报告编制阶段,对项目已有综合资料的再深入分析研究,总结区域成矿规律和找矿标志,评价区域资源潜力,编制矿产地质图、矿产预测图等综合图件,提出下一步工作部署建议。

7.9.1.5其他技术要求按照DZ/T0079-2015执行。

7.9.2专题研究

针对调查区内的关键地质矿产问题(如成矿作用、矿床成因、成矿时代、控矿因素等)、找矿方法技术问题等开展专题研究,提升矿产地质调查科技水平。

8油田区煤田区铀钾资源调查

8.1油田区煤田区砂岩型铀矿调查

8.1.1基本要求

全面收集地质、物探、化探、遥感、水文地质、钻探等资料,通过综合研究,优选重点调查区,分析钻孔放射性测井自然γ异常,优选找矿远景区,并择优开展钻探验证,圈定找矿靶区,评价资源潜力。

8.1.2其他要求

砂岩型铀矿调查其他要求,参照EJ/T1157-2002和EJ/T1140-2002执行。

8.2油田区钾盐调查

重点收集分析地震、测井和岩屑资料,开展综合研究,圈定找矿靶区,评价资源远景。

9野外验收

9.1基本要求

9.1.1野外验收以项目任务、项目设计、审批意见及相关技术规范为主要依据。

9.1.2野外验收应在野外现场进行。在室内资料检查基础上,进行野外实地检查。

9.1.3野外验收应形成验收意见,对任务完成情况、主要实物工作量、工作方法、控制程度、原始资料质量、取得成果、存在问题等做出系统全面客观的评价。对需要做补充调查工作的,提出具体意见。

9.1.4对需要做补充调查工作的,项目组应限时完成。

9.1.5未通过野外验收的,不得转入成果报告编制。

9.2验收条件

9.2.1已完成设计规定的野外工作及主要实物工作量。

9.2.2相关地质、物探、化探、钻探等工作已完成相应的工作量及阶段性成果验收或数据验收。

9.2.3原始资料已经进行整理、编目造册,并进行了质量检查。

9.2.4进行了必要的综合整理,编写了项目野外工作总结。

9.3验收资料

9.3.1野外原始图件,野外记录本、记录卡片,原始数据记录、相册、表格,各类野外原始编录资料及相应的图件。

9.3.2样品测试送样单和分析测试结果,各类典型实物标本。

9.3.3初步解释成果资料、初步综合整理资料、综合研究阶段性成果资料。

9.3.4质量检查记录。

9.3.5野外工作总结。

9.3.6其他相关资料。

9.3.7相关数据库。

10成果编制

10.1报告编写

10.1.1矿产地质调查报告是对工作区地质矿产特征、区域成矿规律等认识的总结,是部署后续矿产勘查工作的重要依据。

10.1.2报告应全面、系统、客观地反映项目的工作情况和工作成果,做到原始数据资料准确无误,研究分折简明扼要,结论依据可靠。内容应全面、重点突出、论据充分,文图表相吻合。力求文字简练、流畅,各章节观点统一协调。

10.1.3附图、附表、附件应齐全,并清晰、美观。

10.1.4矿产地质调查成果报告主要内容及格式见附录E;矿产地质图说明书以图幅为单位编写,主要内容及格式见附录F。

10.2图件编制

10.2.1基本要求

10.2.1.1按标准图幅编制实际材料图、矿产地质图。

10.2.1.2按工作区编制矿产地质图、矿产预测图。

10.2.1.3按工作范围编制物化探等专项图件,包括:各类综合异常图(包括物探、化探、重砂、遥感)、元素地球化学图、地球化学异常图、物探异常图及推断解释图、遥感影像图及遥感解译图等。

10.2.1.4其他图件:钻孔柱状图、专题研究图件等。

10.2.1.5图件应体现科学性、针对性、适用性,适应“用户”需要,图面简洁易懂。

10.2.2图件内容

10.2.2.1实际材料图:反映野外调查路线、调查点、采样点的位置和工作量,反映综合剖面、物探、化探、钻探等工作位置和工作量。

10.2.2.2矿产地质图:反映成矿地质体、成矿构造、矿化蚀变等建造构造特征,反映矿床、矿点、矿化点的分布和规模。

10.2.2.3矿产预测图:在矿产地质图基础上,反映物化探综合异常分布和特征,反映找矿靶区的类别及空间范围、预测资源量等;列出预测成果汇总表。

10.2.2.4其他图件编制遵照相关规范。

10.3数据库建设

10.3.1数据库建设内容

10.3.1.1原始资料数据库包括工作底图数据、野外数据、测试数据及资料文档等:

a)工作底图数据;

b)野外数据包括遥感解译、矿产地质专项填图、物探、化探、综合检查及钻探采集的相关数据;

c)测试数据包括各类测试数据及其数据质量分析数据;

d)资料文档包括收集到的各类区域地质、矿产地质、物探、化探、遥感、矿产勘查与开发、经济

用2
【免责声明】本站“矿道网”矿业技术板块所有投稿文章,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及投稿人所有。本站并非以盈利为核心的矿业矿业技术传播平台,平台并不能很好的甄别投稿文章的原创性和审核作者。文章仅供读者作为矿业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所以希望投稿人自觉遵守本条例,如果一旦发生文章侵权,原作者找到我们,我们有权利不经告知并删除投稿的文章。本网站默认已许可各大主流平台、媒体等,以数字化方式复制、汇编、发行、信息网络传播本网站全文,但是需要文件授权。本网站不以此盈利,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所有投稿人向本网站提交文章发表之行为视为同意上述声明。如有异议,请在投稿时说明。因投稿素材内容或要求转发内容引发的任何社会及法律纠纷和矿道网无关。特此声明!,我们若有不当信息或者侵犯了您的利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改!联系电话:029-85212477
2119

帮助过的人数

上一篇: 矿业发达国家如何提高地质资料质量

下一篇: 可研中的财务分析与矿权价值评估

 
 
[ 矿业技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相关矿业技术
热门标签
大家都在看!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