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矿业技术 >> 地质勘查 >> 胶西北寺庄金矿床红化蚀变过程及其对金成矿贡献

胶西北寺庄金矿床红化蚀变过程及其对金成矿贡献

发布日期:2020-06-28   来源:矿道网   投稿者:汪浩   浏览次数:2529

选矿推荐

    胶东是我国最重要的金矿集区,其内金矿床均赋存于沿 NE-NNE 向断裂带展布的大规模红化蚀变带中; 然而对红 化蚀变是钾长石化还是赤铁矿-金红石化,及其对金成矿的贡献尚存争议。寺庄超大型金矿床的红化蚀变沿 NE-NNE 向焦家 断裂带及其次级断裂-裂隙系统发育,占已探明资源储量 70% 的Ⅲ号矿体群即赋存于红化蚀变带内,是研究红化蚀变与金成 矿关系的理想对象。本文以该金矿床红化蚀变花岗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新鲜花岗岩与强、弱红化蚀变岩内矿物组合和地 球化学组成,探讨红化蚀变对于金成矿的贡献。矿物学研究表明,弱红化蚀变岩内的蚀变发生在斜长石核部,以钠长石化为 主,同时形成绢云母和少量热液钾长石,且赤铁矿在此阶段沉淀; 而弱红化蚀变岩进一步水岩反应成为强红化蚀变岩的过程 中出现大量热液钾长石。质量平衡计算表明,红化蚀变过程中 SiO2、K2O 迁入,而 Na2O、CaO、Al2O3、FeOT、MgO 迁出; 红化流 体由早期富 Na 向后期富 K 转变。岩石地球化学与氢氧同位素综合示踪显示,红化流体为高温、高氧逸度、富 K 的玲珑岩浆期 后热液,与胶东金矿床中-低温、还原性、富 CO2 成矿流体性质相反,表明红化流体未直接参与成矿过程。综合研究揭示,流体 交代斜长石后形成贯通性孔隙提高红化蚀变岩的渗透性; 热液钾长石交代斜长石导致岩石体积膨胀而破裂,降低岩石抗压强 度; 这些为成矿期断裂活动以及成矿流体的运移和成矿物质的沉淀提供了极为有利的围岩条件,可能是巨量金聚集成矿的关 键因素之一。

红化蚀变物理化学过程及其控制因素

长石蚀变,包括溶解、溶解组分的运移及次生矿物的沉 淀在地质过程中普遍存在( Giles,1987; Glasmann,1992; Alekseyev et al. ,1997; Lasaga and Luttge,2001; Fu et al. , 2009; Kampman et al. ,2009; Crundwell,2015; Yuan et al. , 2017) 。前文对红化蚀变带进行详细研究,表明寺庄金矿床 红化并不同于前人认为的钾长石化( Li et al. ,2013) 或赤铁 矿金红石化( 陈光远等,1997) ,而是一个复杂的反应过程。 在弱红化蚀变区域,斜长石核部发生蚀变而边部基本保持干 净,并且在蚀变的核部沉淀有少量绢云母、钾长石和赤铁矿包体,明显区别于未蚀变斜长石。随着红化蚀变程度的增强,出现大量的热液钾 长石。

在弱红化蚀变区域,蚀变主要发生在斜长石核部,以钠 长石化为主,形成少量绢云母和热液钾长石以及赤铁矿包 体。造成这样现象原因可能是受到 An 组分影响( Nishimoto et al. ,2008; Yuguchi et al. ,2019) 或者斜长石内部显微孔 隙的控制( 张宇等,2014) 。通常花岗岩中斜长石的成分变 化较大,主要表现在从核部到边部 An 组分规律变化。但本 文通过对未蚀变的斜长石进行电子探针分析发现,斜长石 An 含量为 18 ~ 20,成分基本无变化,且核部蚀变区域与边部 未蚀变区域边界明显,表明 An 组分并不是控制斜长石核部 蚀变的主要因素。斜长石晶体内部发育有较多的显微孔隙 ( Que and Allen,1996; Parsons and Lee,2009; 张 宇 等, 2014) 。这是由于斜长石早期结晶过程中捕获周围的包裹 体,在岩浆冷凝后包裹体体积减小,形成孔隙,这些孔隙可占 整个长 石 颗 粒 体 积 的 1% ~ 2% ( Montgomery and Brace, 1975) 。然而边部随着物质的消耗,结晶速度逐渐降低,斜长 石生长缓慢,因此边部孔隙消失。钠长石交代斜长石的过程 受到界面-耦合溶解-再沉淀这一机制控制( Niedermeier et al. ,2009) 。斜长石受到流体改造后,溶解部分的体积大于 新形成的钠长石体积,因此蚀变后的斜长石核部孔隙明显增 大且更不规则,这有助于后续流体进一步改造斜长石,最终 这些孔隙进一步扩大并且联通在一起,作为流体通道有效的 控制流体运移,同时也为新形成的绢云母、赤铁矿和少量钾 长石提供沉淀的场所。通过镜下观察发现,钠长石化与绢云 母化关系密切,并且受到斜长石核部孔隙控制。Engvik et al. ( 2008) 对斜长石核部蚀变钠长石进行透射电镜 TEM 分析发 现绢云母交代钠长石条纹,这说明钠长石化形成早于绢云母 化。奥长石本身 Or 含量为 0. 73 ~ 1. 55,并不足以提供充足 的 K + ( Pluemper and Putnis,2009) ,因此 K + 可能来自于流体 或黑云母的蚀变( Kontonikas-Charos et al. ,2014; Yuguchi et al. ,2019) 。 通过精细的矿物学研究我们发现赤铁矿与钠长石化关 系密切,并且在钠长石化后形成的孔隙中以显微包体的形态 存在。Isocon 图解显示红化蚀变过程中 FeOT 表现出带出的 征,因此 Fe 不可能来自红化流体。Putnis et al. ( 2007) 研究发现钾长石交代斜长石的过程中,赤铁矿以玫瑰 花状或针状沉淀在热液钾长石孔隙中,因此证明赤铁矿并非 是岩浆结晶的产物。未蚀变斜长石电子探针结果显示斜长 石内部含有一定量的 Fe,但与热液钾长石中的 Fe 含量相差 较小,说明赤铁矿中的 Fe 不可能来自于更长石的分解。镜 下观察发现黑云母发生绿泥石化或被石英所交代,因此 Fe 可能来自黑云母等镁铁质矿物的分解。 与弱红化蚀变带相比,强红化蚀变带主要发育钾长石 化,热液钾长石主要以正条纹长石或斜长石次生加大边的形 式产出。正条纹长石内部包裹原生斜长石,并且

从颗粒核部到边缘,钠长石条纹逐渐减少变稀,表明流体中 Na 的含量逐渐降低,K 的含量逐渐增高。在较高的温度环 境,Na + 进入结晶相而 K + 进入流体相( Orville,1963) ,这表 明随着蚀变强度的加强,流体的温度逐渐降低。值得注意的 是,并没有在新形成的热液钾长石孔隙内部发现赤铁矿微 粒,表明赤铁矿颗粒钠长石化过程中全部沉淀。 寺庄超大型金矿床的红化蚀变受 NE-NNE 向焦家断裂 带及其次级断裂-裂隙系统控制,野外地质特征表明红化蚀 变为成矿前蚀变。红化蚀变与断裂关系不仅仅表现宏观尺 度,同时也可以通过微观尺度上的裂隙反映出来( Wahlgren et al. ,2004) 。岩石内部的裂隙是流体在低渗透率岩石内进 行活动的主要运移通道( Austrheim,1987; Jamtveit et al. , 1990; Bons,2001; Engvik et al. ,2005) 。前人研究表明焦家 金矿带在玲珑岩体侵位后,郭家岭岩体侵位前受到 NW- NNW 向挤压,玲珑花岗岩普遍发育近平行于主断裂的片麻 理构造( 图 4f) ,而在成矿前发生韧-脆性变形转换( 李瑞红, 2017) 。该转换使得早先应变较弱时,分散颗粒尺度的流体 不断彼此相连形成与主剪切面近乎平行的流体运移网络( 高 帮飞,2008) ,为成矿前玲珑花岗岩岩体发生大范围红化提 供热液流体运移通道。关于红化流体来源已有大量稳定同位素研究( 卫清等, 2015; Mao et al. ,2008; Wen et al. ,2015,2016) 。本文胶东 金矿床成矿前形成的岩石主要有新太古界胶东群变质岩,燕 山期玲珑型黑云母花岗岩和郭家岭型似斑状花岗闪长岩,红 化蚀变可能的流体来源为胶东群变质水,玲珑岩浆水,郭家 岭岩浆水和大气降水。然而区域变质作用比中生代构造-岩 浆岩浆活动早约 2000Ma( 邓军等,2006; Yang et al. ,2007; 杨立强等,2014) ,且红化蚀变主体发育在玲珑岩体内,表明 红化流体不可能来自于胶东群变质水。因此可能来源为玲 珑岩浆水或郭家岭岩浆水。本文统计胶西北金矿床红化流 体氢氧同位素数据,并进行投图。在红化流体的 δD-δ18 O 图 解上,投点集中在玲珑岩浆水附近。这说明红化流体 主要来自于玲珑岩浆期后热液,后期有少量大气降水的混 入。前人利用二长石温度计和流包裹体测温等手段限定 红化蚀变温度范围为 300 ~ 500℃ ( 刘向东等,2019; 卫清等, 2015) 。稀土元素特征表现出明显的 Eu 正异常( δEu > 1) ( 刘向东等,2019) ,指示红化流体为高氧逸度( Sverjensky, 1984; Michard,1989) ,这与在红化蚀变带中发现大量赤铁矿 包体现象相一致。 综上所述,红化蚀变属于成矿前蚀变,高温、高氧逸度、 富 K 玲珑岩浆期后热液受焦家主断裂韧-脆性变形转换过程 中形成的裂隙控制,沿焦家主断裂及其次级断裂向上运移并 向围岩进行广泛的渗透交代。

红化蚀变对金成矿的贡献

寺庄金矿床红化流体性质为高温、高氧逸度、富 K 玲珑 岩浆期后热液,而胶东金矿成矿流体性质为还原性、中低温、 低盐度、富 CO2 ( Deng et al. ,2015a; Yang et al. ,2016a; Guo et al. ,2017; Wei et al. 2019) ,并且金主要以 Au( HS) 2 - 的 形式进行运移( Yang et al. ,2016b; 杨立强等,2014) ,这说 明红化流体并未直接参与金成矿过程。 矿物学证据表明,红化蚀变过程中斜长石核部孔隙增 大。斜长石受流体改造的过程中严格受到界面-耦合溶解再 沉淀机制控制。该机制显著特征是流体改造后的矿物具有 多孔的特征。钠长石交代斜长石后形成大量孔隙,使得后续 的流体容易通过这些孔隙与周围矿物进一步发生反应。随 着反应的进一步进行,这些孔隙相互连接贯通,提高岩石渗 透率。 寺庄金矿床红化蚀变典型特征是在强红化蚀变带内出 现大量热液钾长石。热液钾长石交代原生长石的过程涉及 体积膨胀,其中钠长石、钙长石被钾长石交代后对应矿物单 分子体积膨胀率分别为 8. 6% 和 13. 4% ( 徐兴旺等,2002) 。 热液钾长石交代斜长石过程中的体积膨胀可导致岩石原生 破裂的愈合与流体的圈闭,被圈闭流体的进一步钾交代与系 统的体积膨胀将导致被圈闭流体的压力积聚,当新形成的流 体应力大于岩石的抗张强度时将使岩石致裂( Xu et al. , 2004) 。岩石力学研究表明岩石的抗张强度、抗压强度和弹 性模量随着蚀变岩中钾长石含量的增加而降低,并且多序次 钾化蚀变花岗岩的抗压强度只有未蚀变花岗岩( 原岩) 的一 半( 徐兴旺等,2002) 。焦家断裂带构造变形具有多期特征, 红化蚀变主要形成于成矿前的韧-脆性变形期( 李瑞红, 2017) ,可以提供大量热液钾长石,使岩石的抗压强度急剧减 小,形成有利于成矿期断裂带活动的环境。 红化流体与围岩进行渗透交代过程中,斜长石核部孔隙 增大,提高红化蚀变岩的渗透率; 随着水岩反应进一步进行, 大量热液钾长石交代斜长石的过程中致使红化蚀变岩的抗 压强度急剧减小,形成有利于成矿期断裂带活动及成矿流体 运移和成矿物质的沉淀的围岩条件。

【免责声明】本站“矿道网”矿业技术板块所有投稿文章,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及投稿人所有。本站并非以盈利为核心的矿业矿业技术传播平台,平台并不能很好的甄别投稿文章的原创性和审核作者。文章仅供读者作为矿业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所以希望投稿人自觉遵守本条例,如果一旦发生文章侵权,原作者找到我们,我们有权利不经告知并删除投稿的文章。本网站默认已许可各大主流平台、媒体等,以数字化方式复制、汇编、发行、信息网络传播本网站全文,但是需要文件授权。本网站不以此盈利,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所有投稿人向本网站提交文章发表之行为视为同意上述声明。如有异议,请在投稿时说明。因投稿素材内容或要求转发内容引发的任何社会及法律纠纷和矿道网无关。特此声明!,我们若有不当信息或者侵犯了您的利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改!联系电话:029-85212477
2529

帮助过的人数

上一篇: 胶西北焦家金矿深部成矿流体性质及成矿作用

下一篇: 焦家金矿田常量元素的断裂构造地球化学特征

 
 
[ 矿业技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相关矿业技术
热门标签
大家都在看!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