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矿业技术 >> 冶金技术 >> 粉末冶金法制备颗粒增强镁基复合材料的 研究进展

粉末冶金法制备颗粒增强镁基复合材料的 研究进展

发布日期:2020-07-20   来源:矿道网   投稿者:任峰岩   浏览次数:3559

选矿推荐

 镁合金是已知金属结构材料中最轻的合金,它 具有较高的比强度、比刚度,而且还具备阻尼减震 性好、电磁屏蔽效果佳等优点,已经被广泛应用于 电子产品、汽车、航空航天等[1–2]领域。但是镁合金 作为结构材料时,其强度、刚度和耐磨性还不能完 全满足应用要求,尤其在高温服役条件下,综合性 能下降明显[3],限制了其发展与应用。以镁及镁合 金为基体,以颗粒、纤维、晶须、片层状金属或非 金属为增强体的镁基复合材料,能够极大提高基体 综合性能,而且这类复合材料具有比基体更高的比 强度、比模量和更低的热膨胀系数,可以成为新一 代的轻金属结构材料,尤其是使用粉末冶金法制备 的弥散增强镁基复合材料,不仅具有各向同性,而 且再加工性能良好。 粉末冶金法[3–5]是较早用来制备颗粒增强镁基 复合材料的工艺方法,它能够制备出组织均匀、晶 粒细小、无成分偏析、热加工性能良好的复合材料。 这类复合材料不仅可以大幅度提高基体材料的力学 性能,而且能够实现零部件的近终成形。但是粉末冶 金法制备颗粒增强镁基复合材料的性能存在离散性, 而且此方法工艺过程较繁琐,这是阻碍粉末冶金法制 备镁基复合材料进入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重要因素。 本文概述了粉末冶金法制备颗粒增强镁基复合 材料中常用的基体合金和颗粒增强体,介绍了该复 合材料粉末冶金制备工艺及性能研究现状,并展望了粉末冶金法制备颗粒增强镁基复合材料的发展方向。

1 粉末冶金法制备镁基复合材料概况

早期的粉末冶金工艺及装备复杂、生产成本较 高,但随着科技工作者不断探索和改进,这种方法正 朝着高致密化、高性能化和低成本化的方向发展[5]。 常见粉末冶金法制备镁基复合材料工艺具体工艺方法是:将增强体和基体(镁或镁合金) 粉末按照设计配比均匀混合,通过预压成坯、烧结及 后续处理等步骤制备成镁基复合材料。由于混料、粉 体预压成形及粉末烧结致密化的工艺方法不同,从而 形成不同的粉末冶金制备工艺。粉末冶金法的工艺特 点是:可自行设计增强体比例(颗粒体积分数可达到 50%以上),增强体易分散均匀,界面反应少,组织

致密,在真空条件下烧结温度低[3, 6–7],金属损耗率小。

1.1 常用基体合金

基体合金的性能是复合材料性能的基础,镁合 金的主要合金元素包括 Al、Zn、Mn、Th、Li、Zr 和稀土金属等。添加不同种类的合金元素对镁合金的 性能有不同的影响[3]:Al、Zn、Mn、Zr 等元素有利 于强化合金力学性能;Mn 的添加可以改善合金的耐 腐蚀性;Th 有利于提高合金蠕变性能,并且在镁锌 合金中添加 Th 可提高合金的焊接性能,但 Th 具有 放射性,使用领域和含量要慎重;稀土金属可缩短合 金凝固区间,有助于减少铸造缺陷和焊接裂纹的产 生,同时可以提高抗蠕变性能、耐蚀性和高温条件下 力学性能;Li 在 Mg 中有较高的固溶度,不仅能够降 低镁合金的密度,还有利于提高其塑性[8]。目前常用 的商业镁合金有镁铝锌(AZ)系列、镁铝锰(AM) 系列、镁铝硅(AS)系列和镁锌锆(ZK)系列等[3]。 其中,AZ 合金强度较高且耐蚀性更好;AM 合金塑形 更好,而且能够抗更高的冲击力;AS 合金耐腐蚀性和 抗蠕变性能良好;ZK 合金是强度最高的变形镁合金。

在制备复合材料时选取镁合金基体需要综合考 虑各种因素,并不是选用的基体镁合金强度越高, 复合材料的性能就越好,晶粒尺寸、界面结构、析 出相和增强体分布都会对材料的性能产生影响。选 用强度高并且塑性良好的镁合金作为复合材料的基 体,有利于镁基复合材料后期的加工成形,从而有 利于复合材料的整体性能。表 1 为常用镁合金和其 他材料的力学性能比较,其中 ABS 塑料与聚碳酸酯 (PC)为混炼挤出工艺制备。

1.2 增强体

对于镁基复合材料来说,可选择的增强体种类 很多,常见的有碳纳米管、片层状石墨烯、各种材 料的纤维、晶须、颗粒等。颗粒增强体生产成本低, 制备流程相对简单,性能良好,有利于进行结构设 计且二次塑性加工成形良好,是目前使用最为广泛 的镁基复合材料增强体。颗粒增强体包括陶瓷颗粒、 金属颗粒与金属间化合物颗粒,在镁基复合材料中 常用的微米级颗粒增强体有 SiC、B4C、Al2O3、TiC 与 TiB2 等[3]。SiC 具有高硬度、耐磨性好、稳定性 好、与镁合金润湿性较好、价格低廉等优点。SiC 增强体的粒度、数量及分布情况影响镁基复合材料 的显微组织,SiC 颗粒可以促进镁基体非均质形核, 限制初生相晶粒生长,达到细化晶粒的效果[10]。随 着复合材料中 SiC 颗粒体积分数的增加,颗粒可成 为形核中心,细化晶粒,随着 SiC 体积分数继续增加, 颗粒出现团聚,晶粒变得粗大[11],但总体尺寸较加入 SiC 前要细小,因此它常被用作镁基复合材料的增强 体,针对 SiC 增强镁基复合材料的研究最广,也最为 成熟[12]。B4C 硬度高、密度低(2.51 g·cm3)、热膨 胀系数低、制备容易,因而得到广泛应用。虽然 TiC、 TiB2 颗粒与镁合金界面润湿性较好,但是两者的密 度相比镁合金的密度高出近 2 倍,这对于追求轻量 化的镁基复合材料来说不是最优选择。

凭借高强、高硬等特点,将纳米级材料作为镁 基复合材料增强体的研究逐渐增多,其中碳纳米管 (CNTs)、纳米 SiC 是较常用的增强体。CNTs 是由 单层或多层碳平面网卷曲而成的无缝纳米材料,具 有管径小、长径比大的特点,但 CNTs 的均匀分散 性较差,容易团聚缠结。纳米 SiC 具有尺寸小、高 模量、高硬度、高强度、低密度等优点,制备成本 相对低廉,应用比较广泛,并且纳米 SiC 分布在基 体晶界处时,细晶强化作用显著,而纳米 SiC 分布 在晶内时,由热膨胀系数不同引起的热错配强化和 Orowan 强化效应突显,是理想的增强体材料。

2 粉末冶金制备颗粒增强镁基复合材料工艺

2.1 原料粉末制取

首先是制取基体和增强体粉末,然后将基体与 增强体粉末在一起混合分散。常见的混粉方式有研 磨干混、机械球磨、湿混、高能超声波分散等。在 这四种混粉方式中,机械球磨法使用最为广泛,它 是利用摆震的磨球(如玛瑙球)的冲击作用以及磨 球与球磨罐内壁的研磨作用将粉末颗粒粉碎并混 合,其球磨参数(包括球磨时间、球料比、转速等) 对材料最终的性能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13]。研磨干 混和湿混容易出现增强体分布不均匀及大量团聚、 分层等现象;高能超声波分散法能够将粉末均匀分 散,但对设备要求较高,工艺较复杂,商业应用并 不广泛。

(1)增强体的预处理

颗粒增强镁基复合材料的性能很大一部分受到 基体与增强体之间界面结合情况的影响,提高增强 体与镁基体间的润湿性,可以改善界面结合强度, 提高材料综合性能。界面优化的方法包括在基体中 添加合金元素、在混合粉末中加入粘结剂、增强体 预处理以及优化制备工艺等。陶瓷相增强体与镁基 体的界面结合强度普遍较低,可以采用对增强体表 面改性的方法改善它与镁基体的界面结合强度,目 前常见的颗粒增强体表面改性方法有化学镀法[14]、 电镀法[15]、高温氧化法[16]、酸碱处理法[16]、非均相 成核法。

陶瓷相增强体与镁基体的润湿性较差,一定温 度下会发生界面反应,生成不稳定金属间化合物和 脆性相,可以通过镀层来改善润湿性,镀层材料通 常选用 Cu、Ni,包裹金属镀层的陶瓷颗粒可以与镁 基体生成有益第二相,改善界面结合。 张云鹤等[17]分别采用球磨法和异丙醇(IPA)溶 液分散法将碳纳米管(CNTs)与镁粉混合,再用冷 压、烧结制备碳纳米管增强镁基复合材料,研究制 备工艺对复合材料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经 过 2 h 球磨后发现,部分 CNTs 夹在 Mg 颗粒之间, 部分 CNTs 粘附在 Mg 颗粒表面,大块团聚 CNTs 在球磨作用下变成小块团聚,但 CNTs 团聚现象并 未得到根本改善。在异丙醇溶液作用下分离得到的 混合粉末,发现 CNTs 能够较均匀地分布在 Mg 颗 粒表面,获得更致密的复合材料。 杨建林等[18]在 1100 ℃对 SiCp进行氧化预处理, 通过粉末冶金法制备了 Al–Si 基复合材料,对样品 的组织与耐磨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氧化时间 的增加,SiCp 表面氧化硅层的厚度增加,并且表面 逐渐变得圆滑;随预处理时间的增加,复合材料的密 度、硬度和耐磨性先增加后减小,该变化与 MgAl2O4 层的厚度和分布均匀程度有关;SiCp 在预处理时间 为 10 h 时,Al–Si 基复合材料的耐磨性最佳,与 SiCp 未预处理的样品相比,磨损率降低了 44%。

Zhang 等[19]将 YAl2 铸锭粉碎并机械研磨后得到 尺寸 30 μm 的颗粒,对 YAl2 颗粒与镁合金粉末混合 研磨 20 h,得到镁包覆层为 1 μm 的 YAl2 颗粒,并 采用粉末冶金法制备得到 YAl2/MgLiAl 复合材料, 结果分析表明:YAl2 与镁基体之间的没有发现界面 反应,两者间的界面区域发生元素扩散产生冶金结 合,亚微米 YAl2 颗粒表面的镁涂层有利于 YAl2 颗 粒在 MgLiAl 合金中的分散和稳定。 Zakaulla 等[20]采用化学镀的方法在 SiC 颗粒表面形核,实现了 Cu 涂覆 SiC 颗粒SiC 颗粒表面 Cu 的质量分数达到 30%左右,复合粉体混合后涂覆 的 Cu 对 SiC 颗粒依然包覆完整、分散均匀、无明显 团聚,而且大部分呈球形,这可以增强 SiC 颗粒与 基体间的润湿性,改善界面结合强度。

(2)机械合金化法

机械合金化法是 20 世纪 80 年代发展起来的一 种重要的结构改性方法,不仅能有效控制合金成分, 还可以直接得到纳米、非晶、过饱和固溶体等亚稳 态结构的材料,机械合金化是制备金属间化合物的 主要方法[21–23]。采用机械合金化备非晶态储氢材 料是制备非晶合金材料最原始、最简单的方法。它 是将两种或多种纯金属粉末放在球磨机中,在惰性 气体的保护下研磨若干小时制成。用此法制成的合 金具有很大的比表面积,还可制成纳米尺寸的合金, 控制球磨速度还可制成晶态合金[23]。从材料制备方 法来说,机械合金化法是制备镁基复合储氢合金的重 要手段,而且通过球磨能使不同元素之间发生相互扩 散和合金化反应,产生微米甚至纳米晶粒合金[22-24]。 谈正中等[24]由单质粉末取材,采用雾化、球磨 制得该合金的非晶粉末,在球料比 20:1,大钢球(直 径 10 mm)与小钢球(直径 2 mm)质量比为 1:10, 转速 380 r·min1 的条件下,经过 80 h 以上的球磨, 可以使具有高生物相容性的Mg65Zn30Ca3Si1.766Zr0.234 合金体系下的镁基合金完转变为非晶态,并且其耐 腐蚀性能在相同情况下较 ZK61 晶态合金更为良好, 玻璃化温度为 571~586 K,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 Yang 等[25]采用镍粉与纳米碳化硅颗粒(SiCNP) 球磨辅助放电等离子烧结法制备Ni–SiCNP复合材料, 将镍粉与尺寸 30 nm 的 SiCNP颗粒混合球磨 36 h,发 现机械合金化后粉末颗粒受到冷焊和断裂的综合作 用,变为不规则的片状结构,对球磨后粉末进行 X 射线衍射检测,发现 β-SiC 峰显著,并未有其他新 相产生;当 SiCNP质量分数为 3.5%,球磨后发现 SiCP 明显粗化现象。用等离子放电烧结法制备复合材料, 当 SiCNP 质量分数为 1.5%时,纳米 SiCNP 细化晶粒 作用突显,并通过 Orawan 机制增强复合材料的力学 性能。 房灿峰等[26]通过微米Mg粉与纳米Sn 粉的机械 合金化生成纳米 Mg2Sn 相,结合热压烧结制备镁基 复合材料,研究机械合金化时间对 Mg2Sn/Mg 复合 材料组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球磨时间达 到 20 h 时,复合粉末经 X 射线衍射检测后较难观察 到 Sn 峰存在,表明 Mg2Sn/Mg 复合粉已完全形成; 随着机械合金化时间的延长,纳米 Mg2Sn 相组成的 团簇尺寸不断减小,分布更加均匀,在球磨 20 h 后 粉体进入焊合–破碎平衡状态,烧结态 Mg2Sn/Mg 复 合材料的各项力学性能也得到不断提高。

2.2 成形与烧结工艺

成形过程中要让复合粉末之间形成良好的界面 结合,并消除材料中的孔隙以实现致密结合。目前 所采用的成形方法主要包括无压烧结、真空热压烧 结、高压扭转、热等静压、热挤压、热轧等[13]。 盛绍顶等[27]采用双辊雾化法制备 AZ91 合金粉 末,对混合粉末压坯后经热挤压制备 SiCp/AZ91 复 合材料棒材,双辊雾化快速凝固 AZ91 镁合金粉末 的相组成为 α-Mg 固溶体主相和微量细小的 T-AlMg2Zn 相,尺寸在 0.2 μm 左右;在后续热挤压 过程中,合金基体中析出大量的球形 β-Mg17Al12, 尺寸在 0.5 μm 左右,而 T-AlMg2Zn 相的形貌和尺寸 无明显变化;在加热过程中,复合材料增强相 SiC 颗粒表面的 SiO2 层与合金基体之间发生界面反应, 生成 Mg2Si、MgO、Si 等,反应产物呈混合层状分 布,界面结合强度得到提高。 吴俊斌[28]采用预压+烧结+热挤压的方法制备 SiCp/AZ91D 复合材料,SiCp 分布均匀,组织得到细 化,复合材料的晶粒度随着 SiCp 质量分数的增大而 逐渐减小,而复合材料的相对密度、显微硬度和弹 性模量逐渐增大,抗强度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 势。在 SiCp质量分数为 15%时,复合材料抗拉强度 达到最大值(266.61 MPa),比基体强度提高 21.8%, 并且拉伸的断口形貌表现为脆性断裂特征。当 SiCp 质量分数为 20%时,复合材料弹性模量和显微硬度 达到最大值(17.9 GPa、HV 65.37),比基体分别提 高了 20.1%、22.87%。 阮爱杰等[29]采用粉末冶金法制备了 SiC 颗粒增 强纯镁基复合材料,研究了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与 阻尼性能。SiC/Mg 复合材料的抗压强度相比纯镁基 体显著提高,随着 SiC 颗粒平均粒径的增加,复合 材料的抗压强度增加速度减小。SiC 颗粒与镁基体 界面微滑移产生的阻尼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在 200~250 ℃条件下,界面微滑移是复合材料中的主 要阻尼源。

3 粉末冶金法制备颗粒增强镁基复合材料 性能与组织研究

3.1 界面结合的影响

在颗粒增强镁基复合材料中,界面是基体合金 与增强体之间存在的不连续且具有一定厚度的区 域。界面区包含了基体和增强体的接触连接面、增 强相的表面覆层作用区、元素的扩散和偏聚区、基 体与增强体间生成的反应物和析出相、界面附近的 变形位错区等[30]。对于镁基复合材料,界面相的组 成、界面结构、界面结合强度等特性是影响复合材 料的内载荷传递、微区域应力分布、残余应力、屈 服变形与断裂性质的重要因素。界面结构和结合强 度是影响基体和增强体性能是否充分发挥作用的关 键。在颗粒增强镁基复合材料中,界面为少量机械 结合、增强体与基体溶解扩散结合、增强体与基体 化学反应结合的混合。烧结温度、压力、时间等工 艺参数对界面结合有很大影响,在烧结温度较低条 件下,颗粒质点的动能低于扩散、迁移的能量,会 出现粉体的机械结合,其强度低,应该避免;增强 体与基体间出现溶解扩散层时,其结合具有一定强 度,但是要控制扩散层厚度范围;增强体与基体发 生化学反应时,要获得有益的第二相,避生成对 材料性能有害的脆性相。 在镁基复合材料中,基体与增强体之间会发生 不同程度的界面结合,包括界面反应、元素的溶解、 扩散等,形成不同结构和结合强度的界面。界面具有 不稳定性,主要包括:(1)热力学不稳定性,界面熔 点低于晶内,热腐蚀、电化学腐蚀较晶内敏感[31]; (2)力学不稳定性,界面是变形抗力薄弱区,既可 以产生位错,也能吸收位错,更是晶内位错运动的 障碍;(3)化学不稳定性,界面是合金元素平衡和 非平衡偏聚的活跃区,也是杂质最易沉淀区。在一 定条件,界面能诱发基体合金和增强体之间的化学 反应或者物理反应,诸如相互扩散、溶解以及形成 新相,如式(1)~式(2)所示。 2Mg + SiC → Mg2Si + C (1) 4Al + 3SiC → Al4C3 + 3Si (2) 3Mg + Al2O3 →2Al + 3MgO (3) Abdel Hamid 等[32]采用化学镀和电沉积法制备 ZrO2/AM50 复合材料,对 AM50 基体进行化学镀 Ni–P 合金,结果表明:含体积分数 5%和 10%ZrO2 的镁基复合材料耐腐蚀性能提高;ZrO2/AM50 复合 材料活化过程中形成一种多孔氟化物薄膜,主要由 MgF2 组成;在锌酸盐预处理过程中,锌主要沉积在 α-Mg 表面,而 β-Mg 表面被腐蚀层覆盖;ZrO2 的存 在降低了 AM50 的腐蚀速率,其中镀镍后含 ZrO2 体积分数为 5%的复合材料腐蚀速率最低。

3.2 粒度的影响

镁基复合材料中增强体的尺寸和形貌对界面结 合有一定影响。祝杰等[33]研究了碳纳米管增强镁基 复合材料的界面剥离特性,研究发现:界面分离长 度和界面厚度越大,界面分离能释放率就越大;影 响界面剥离的主要因素为界面分离长度、界面厚度、 弹性模量和泊松比,选择合适的长径比是获得良好 界面的前提。在颗粒增强镁基复合材料中存在韧性–强度倒 置的关系[34],基体和颗粒增强体的尺寸都对组织和 性能有影响,在相同工艺参数条件下,基体颗粒尺 寸和增强体体积分数一定时,力学性能会随着颗粒 增强体尺寸的减小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 增强体尺寸与基体尺寸的匹配关系对界面结合 和内部孔隙也有一定影响,采用多元尺度的增强体 有利于与基体材料塑性变形的协调,从而有利于混 合颗粒增强复合材料板材的制备,缺陷减少和力学 性能提高,能够提高基体强度的同时也保持良好的 韧性。沈明杰[34]制备了双尺寸和多尺寸混杂 SiCp增 强 AZ31B 复合材料,经热挤压变形后拉伸测试结果 表明:与相同条件下 AZ31B 合金与单尺寸复合材料 相比,双尺寸(亚微米+纳米)SiCp的加入使复合材 料的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得到显著提高;对双尺寸 (微米+纳米)SiCp/AZ31B 复合材料的组织分析结 果表明,微米 SiCp 周围形成颗粒变形区促进了基体 的再结晶形核,纳米 SiCp 钉扎晶界的作用可以细化 基体组织,增加微米 SiCp含量有利于分散纳米 SiCp; 对多尺寸(微米+亚微米+纳米)SiCp/AZ31B 复合材 料测试分析表明,亚微米 SiCp 位错强化和纳米 SiCp 细晶强化对复合材料的屈服强度贡献显著,微米 SiCp 促进基体再结晶形核,微米 SiCp 近界面更容易 产生微裂纹。 纳米颗粒比起微米颗粒具有更好的 Orowan 强 化和细晶强化作用,更容易分布在晶粒内部,小体 积颗粒对晶粒产生的钉扎作用更显著,但是其具有 较高的表面能,单一的纳米颗粒增强体不易在基体 中分散。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采用微米和纳米 SiCp 混合增强镁基体,发挥两者的优点产生协同效 应,获得更高性能的镁基复合材料。Niu 等[35]通过超 声波分散辅助半固态搅拌铸造工艺再经热挤压制备 得到(微米或纳米)SiCp/AZ61 复合材料,研究表明: 热挤压的挤出速度对晶粒尺寸、SiCp 的分散、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和延展性有很大影响,(微米+纳 米)SiCp/AZ61 复合材料平均晶粒尺寸更小,这是因为微米和纳米颗粒的协同效应对基体晶粒产生的钉 扎效应增强。在挤出速度为 0.1 mm·s1 的条件下, 获得的复合材料屈服强度达到最大值 295 MPa,最 大抗拉强度 360 MPa,伸长率 9.5%。

3.3 颗粒增强的强化机理

在颗粒增强镁基复合材料中,颗粒的种类、数 量、尺寸和分散情况对镁基复合材料的性能均产生 重要影响,这些影响由颗粒对镁基复合材料的强化 机制而体现。研究者经几十年的探索,已得到了广 泛认可的关于镁基复合材料的强化机制,包括 Orowan 强化、载荷传递效应、热错配强化、细晶强 化等。现有研究是基于增强体颗粒在基体中均匀分 布的前提来建立分析模型,而颗粒在基体中的分散 状况、基体的组织形态等都会对复合材料的强化效 果产生影响[36]。 Orowan 强化机制来自于颗粒与位错、晶界的交 互作用。界面结合越好,载荷传递作用越好,晶粒 尺寸越小对材料增强效应越好[37]。在烧结过程中, 基体与增强体热膨胀系数的不同导致位错密度增 加、界面处存在残余应力,这些可以阻碍基体变形, 达到强化基体的作用。此外,有关文献还提出弹性 模量失配强化机制,在变形时,由于颗粒与镁基体 弹性模量失配产生的位错具有一定的强化作用。 Ferguson[38]认为得益于纳米尺寸的第二相颗粒均匀 分布,Orowan 强化机制是复合材料的强度和伸长率 提高的主要原因,该强化效应表达式适用于其他颗 粒增强镁基复合材料。 何广进[36]认为在复合材料制备过程中,当增强 体颗粒只分布在晶内时,颗粒对晶粒的长大影响很 小,细晶强化作用微小;而此时颗粒弥散分布在晶 内与基体结合,由于颗粒与基体合金的热膨胀系数 不同,颗粒周围会产生变形区增加位错密度, Orowan 强化与热错配强化是主要强化机制。当颗粒 完全分布于晶界上时,颗粒可以阻碍晶粒长大,细 晶强化作用成为主要强化机制。当颗粒在晶内、晶 界均有分布时,强化机制是 Orowan 强化、热错配 强化和细晶强化的综合作用,其中分布于晶内的颗 粒引起 Orowan 强化及热错配强化,分布于晶界上 的颗粒引起细晶强化。

4 结论与展望

在轻量化材料领域,相比于目前使用量最大的 传统钢铁材料、铝合金及其复合材料,镁基复合材 料有着巨大优势,在应用中具有深远的潜力。目前 粉末冶金法制备的镁基复合材料仍有很大的改进空 间,为了提高镁基复合材料的性能,扩大应用领域, 加快实现商业化,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改进:

(1)增强体颗粒与镁基体间的界面结合情况对 于复合材料的性能与组织都十分重要,要加强界面 基础研究,进一步优化两者之间的结合结构,需要 寻找与镁基体润湿性更好的增强体,采用更小尺寸 (纳米级和亚微米级)及多元化粒度的结合,对增 强体的表面改性研究进一步深入,减少生成脆性相 的界面反应。还可以与数值模拟相结合,建立吻合 界面结合微观结构的模型,有助于工艺设计的改进 和微观强化机制的探究。

(2)减少增强体的团聚,降低复合材料孔隙率, 进一步改善增强体在基体合金粉末的分散、分布均 匀程度,在镁基复合材料制备过程中,运用多种制 备技术(例如超声波分散法)与粉末冶金法相结合。

(3)研究更低成本的增强体和镁合金的制备工 艺技术,发挥粉末冶金法制造复杂结构件的优势降低制备成本实现商业化。

【免责声明】本站“矿道网”矿业技术板块所有投稿文章,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及投稿人所有。本站并非以盈利为核心的矿业矿业技术传播平台,平台并不能很好的甄别投稿文章的原创性和审核作者。文章仅供读者作为矿业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所以希望投稿人自觉遵守本条例,如果一旦发生文章侵权,原作者找到我们,我们有权利不经告知并删除投稿的文章。本网站默认已许可各大主流平台、媒体等,以数字化方式复制、汇编、发行、信息网络传播本网站全文,但是需要文件授权。本网站不以此盈利,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所有投稿人向本网站提交文章发表之行为视为同意上述声明。如有异议,请在投稿时说明。因投稿素材内容或要求转发内容引发的任何社会及法律纠纷和矿道网无关。特此声明!,我们若有不当信息或者侵犯了您的利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改!联系电话:029-85212477
3559

帮助过的人数

上一篇: 粉末冶金 Al3( Zr,Ti) /Al 复合材料的组织与性能

下一篇: 粉末冶金法制备颗粒增强钛基复合材料

 
 
[ 矿业技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相关矿业技术
热门标签
大家都在看!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