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矿业技术 >> 矿业综合 >> 福建省南平市西坑铌钽矿床

福建省南平市西坑铌钽矿床

发布日期:2017-10-14   来源:矿道网   投稿者:杨阳   浏览次数:2712

选矿推荐

一、发现、勘查史

西坑大型铌钽稀有金属矿床位于福建省南平市西直距8公里处,地理座标:东经118°06′,北纬26°40′,面积16平方公里。

本矿区是1960~1966年在该区开展1:20万南平幅区域地质矿产调查时,经检查锡石重砂异常,发现了含锡石及铌钽铁矿的伟晶岩脉。1970年进行了铌钽稀有金属矿产普查,又发现一些新的含矿伟晶岩脉,并对其中的2、6号矿脉进行深部验证,初步确定了矿区的远景。西坑矿区自1970至1985年间,先后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勘查工作,将矿区划分为西坑南、西坑北、溪源头南、溪源头北、玉帝庵、石笋坑等六个矿段。其中,西坑南、溪源头南矿段已提交勘探报告,西坑北矿段和玉帝庵、石笋坑矿段分别达详查和普查程度。矿区勘查投入的主要工作量有:硐探2818米、钻探95591米、井探1303米、基本分析样15531个、可选性试验样4个。

该矿床现由闽宁铌钽矿业开发有限公司进行地下开采。

二、区域地质

西坑矿区位于华南褶皱区东部,闽西北隆起带与闽西南拗陷带交界处靠北东向的政和—大埔断裂带一侧。属加里东期基底褶皱隆起带。

区内地层主要出露前震旦纪建瓯群(AnZ)区域变质岩系,其次为早侏罗世梨山组(J1l)和晚侏罗世长林组(J3c)、南园组(J3n)陆相沉积—火山岩系。此外,晚泥盆世~早三叠世地层均为小面积或零星分布。前震旦纪建瓯群分布于南平安丰桥—沙县下柳源一带的广大地区。由老至新为迪口组(AnZd)、龙北溪组(AnZl)、大岭组(AnZdl)、麻源组(AnZm)、吴垱组(AnZw)。麻源组分布于西坑、西芹至西南部的沙县下柳源一带,出露面积最大,岩性为斜长变粒岩、云母石英(斜长)片岩、石英(斜长)云母片岩和云母片岩,为区内含矿伟晶岩脉的主要围岩。

区内褶皱、断裂构造发育。南平复式向斜为本区基底地层复式褶皱的一级构造,北起安丰桥,南至郑湖一带,长50公里,宽15公里,轴向北段为北东,南段转为南北向。南平西坑—沙县下柳源稀有金属成矿带位于基底地层复式向斜内。复式向斜的次级褶皱极为发育,主要有北东向和南北向两组,后一组形成时间略晚,它迁就、改造早期褶皱而呈“S”型展布。北东向次级褶皱主要有上村背斜、东山坪向斜、留地背斜等;南北向次级褶皱有石笋坑背斜、溪源头背斜、西坑背斜等。这些次级褶皱中还发育有更低序次的褶皱,含矿伟晶岩脉的形成主要受低序次小褶皱所控制。区内断裂构造按走向分为近南北向、北东向及北西向三组,断层加里东期可能形成于或海西期,其后具长期活动性。北西向断层形成较晚,多具平推性质。

区内侵入岩分布广泛,岩类复杂,主要有加里东期花岗岩(γ3)、 海西期花岗岩(γ41)和燕山早期花岗岩(γ52),且以.燕山早期黑云母花岗岩(γ52(3)C)分布最广,规模最大。海西期片麻状黑云母花岗岩(西芹、溪坪岩体)和片麻状二长花岗岩(金龙岩岩体)与区内的伟晶岩脉存在时空和成因联系,岩体内见有伟晶状析离体及钾长石脉等,岩石常见熔蚀交代结构,普遍具片麻状以及眼球状构造,片麻理与区域构造线近于一致。岩体与围岩有时呈过渡关系。副矿物组合为磁铁矿-钛铁矿-榍石-褐帘石-磷灰石-锆石,还见有锡石、铌铁矿、含铪锆石等。岩石化学成分以高硅、富碱、过铝及贫Ti、Fe、Mg、Ca为特点,稀土组成为富轻稀土型,具负Eu异常。西芹岩体全岩Rb-Sr等时线年龄295±30Ma。

区内脉岩也很发育,主要有早期的花岗伟晶岩(ρ)和晚期的花岗斑岩(γπ)、辉绿(玢)岩(βμ)等。自南平西坑至沙县下柳源,已查明伟晶岩脉400余条,单脉长几米-数百米,厚几十厘米-几十米,而脉群(组)长几百米至1300米,厚达58米。按主要造岩矿物分为四种类型:Ⅰ.钾长-斜长石型;Ⅱ.钠长石-钾长石型;Ⅲ.钾长石-钠长石型;Ⅳ.钠长石~锂辉石型。一般Ⅲ、Ⅳ类型构成铌钽工业矿体;Ⅳ类型具大、中型钽矿床规模。各类型伟晶岩在空间上具有一定的水平分带,即自Ⅰ至Ⅳ类型,从花岗岩体向外展布,其变化特点是:由斜交围岩片理、脉状产出为主,到平行围岩片理、透镜状产出为主,规模趋于增大;内部构造及矿物共生组合趋于复杂,钠长石、锂辉石的含量增多,钾长石含量减少,为钽富集成矿提供了重要条件;稀有元素矿化随类型演化由弱而强,矿化类型由Nb、Ta→Nb、Ta、Sn、Be→Nb、Ta、Sn、Be、Li、Cs。

三、矿区地质

(一) 地层

区内地层以前震旦纪建瓯群麻源组变质岩系分布最广,早侏罗世梨山组和晚侏罗世长林组陆相沉积岩于矿区两侧出露。

前震旦纪建瓯群麻源组中段(AnZm2):岩性为云母斜长变粒岩与云母石英(斜长)片岩、石英(斜长)云母片岩互层,并有自下而上由变粒岩为主逐渐过渡为片岩占优势。总厚度1175米。

侏罗纪地层:矿区东侧、北部出露早侏罗世梨山组(J1l)中厚层状砾岩、砂砾岩、长石砂岩夹薄层状粉砂岩,厚度>30米。矿区西北角出露晚侏罗世长林组(J3c)厚层状长石石英砂砾岩、凝灰质砂砾岩、凝灰质砂岩、粉砂岩,厚度>30米。

(二)构造

矿区内主体构造线呈北东向,受后期南北向褶皱叠加改造使其方位局部发生偏转。断裂仅对低序次褶皱有破坏作用,对主体构造不具影响。

1. 褶皱

北东向上村复背斜:纵贯全区,长大于5.5公里,宽2公里,轴向总体北东、轴面倾向北西,倾角80~85°形态开阔,向南南西倾伏,倾伏角20~30°矿区伟晶岩的展布主要受上村复背斜控制,脉群和脉体的形态则受更低序次褶皱、挠折控制。

南北向褶皱:有石笋坑复式背斜、溪源头复式背斜和西坑背斜,长约0.6~1.3公里,宽0.2~0.7公里。轴向近南北,轴面近直立或倾向东、西。

区内次级褶皱发育,轴向一般与主褶皱轴向近于平行,褶皱形态多为不对称,次级向斜、背斜一般呈对偶出现(向斜居东、背斜居西), 发育程度随着远离主褶皱轴部趋于减弱以至消失。

2. 断裂

区内断裂构造不发育,多属伟晶岩成岩后构造,但对伟晶岩不具明显破坏作用。按其走向可分为北北东向、北东向、北北西向及北西向四组,前两组多属逆冲断层,断面较为平整,倾角陡,沿走向、倾向呈舒缓波状,发育有一定宽度的挤压破碎带,断距一般数米,个别达数十米;北北西向、北西向断层多表现为平推—正断层,陡倾角、断面不平整,破碎带较宽,垂直断距数十厘米至十几米。

矿区内裂隙构造发育,主要有北西西向和北东东向两组,一般具数十厘米至数米的位移。

(三)岩浆岩

矿区内未出露较大的侵入岩体,而脉岩广泛分布,主要有伟晶岩及花岗斑岩(石英斑岩)、辉绿(玢)岩、闪长玢岩、石英脉等。

1.伟晶岩的产状、形态及分布

区内伟晶岩脉已编号的有37条,其中溪源头南矿段12条,西坑南4条,溪源头北6条,西坑北8条,玉帝庵4条,石笋坑3条。伟晶岩均赋存于前震旦纪建瓯群麻源组中段中-浅变质岩中,一般顺围岩片理贯入,局部斜交片理,伟晶岩与围岩多呈突变关系,界线清楚;伟晶岩形态以透镜状为主,脉状次之,不规则状少见,局部具膨胀收缩或肠曲状特征。脉体(群)在平、剖面上多具斜列特点,空间上多呈“S”形或反“S”形弯曲;伟晶岩的分布疏密不均,大小悬殊,单脉一 般长数十米,厚几十厘米至数米。分布集中者常组成脉(组)群,长可达千余米,厚数十米;伟晶岩铌钽矿化普遍,钽含量高低与伟晶岩类型关系密切,钠长石—锂辉石型一般钽含量高,钽铌比值一般大于1。规模较大的伟晶岩脉有西坑南矿段的2、6、14号脉和溪源头南矿段的31、51、52号脉,其它脉体零星分布,规模小。

6号脉:位于西坑南矿段东北部,分为六个脉组。走向北北西,倾向南西西,倾角45~60°。总长250~580米以上,延深40~100米(最深150米),厚数米至十余米,最厚22.28米,局部迭加厚度达43.62米。脉体形态以透镜状为主,分叉复合、尖灭侧现屡见,褶皱强烈地段,形态趋于复杂。

14号脉:分布于西坑南矿段东南部,分三个脉组,由1-4个单体组成。脉体走向北西西~北东,倾向南南西~南东,倾角45~60°。延深一般数十至百余米,最深200米。厚度一般数米,最大13.54米。脉体形态为透镜状,有挠曲现象。

31号脉:分布于溪源头南矿段中部,由7个脉体(组)组成的脉群,脉群长达1220米。脉体(组)一般长380~560米(最长700米),平均延深90米(最大301米),平均厚度5.65米(最大32.38米)。脉群走向北北东,倾向西,倾角变化大,一般35~500,局部直立或倒转。单体展布规律:平面上多呈左行斜列,剖面上多具侧列。脉体形态以扁长透镜状为主,局部具膨胀收缩现象。

2.伟晶岩的内部构造及分带特征

伟晶岩类型以钠长石-锂辉石型为主,钾长石-钠长石型次之。伟晶岩内部分带一般不明显,钠长石-锂辉石型的矿物组合类型较为复杂,带状构造较明显,从脉体边缘到中央可分出以下几种矿物组合体和结构带:

钾长石-钠长石型(Ⅲ):边缘带,石英-细鳞白云母组合体;内侧带,(石英)-钠长石组合体、石英-叠片状白云母组合体;混合带,石英-钠长石-腐锂辉石(钾长石)组合体;中央带,石英-钾长石组合体。

钠长石-锂辉石型(Ⅳ):边缘带,石英-细鳞白云母组合体;内侧带,(石英)-钠长石组合体、石英-叠层状白云母组合体;混合带,石英-钠长石-腐锂辉石(钾长石)组合体;中央带,石英-锂辉石组含体、(石英)-钾长石组合体。

以上矿物组合体按其空间分布、结构构造及生成关系归并为边缘、内侧、混合、中央四个带。各带伟晶岩体一般具不对称或断续分布。各矿物组合体(带)特征:

石英-钾长石:一般分布于规模较大伟晶岩脉的中下部,占伟晶岩厚度的3%~9%。一般具块体结构,局部见准文象结构。由巨晶钾长石(40%~80%)和不规则石英条带(10%~30%)组成。局部见散片状白云母、磷锂铝石、钠长石等。稀有矿物有铌铁矿,偶见绿柱石。化学成分以钾、钕含量高,相对贫铌钽为特点。

石英—锂辉石(磷锂铝石):一般断续分布于伟晶岩脉的中下部,占伟晶岩厚度的5%~15.4%。可进一步分为石英-锂辉石、石英-磷锂铝石、石英块体三个组合。该组合以块体结构为主,由块体石英和巨晶锂辉石、团块状磷锂铝石组成。次为钾长石、钠长石和白云母,铌钽铁矿、绿柱石。特征稀有矿物为沸石。

石英-钠长石-腐锂辉石(钾长石):本组合在Ⅲ、Ⅳ类型伟晶岩中分布较广泛,占伟晶岩厚度的24%~60%。以交代残余、假象结构普遍为主要特点。矿物成分、含量变化大,主要矿物有石英、钠长石、腐锂辉石,次为呈交代残余的锂辉石、钾长石,含铌钽铁矿、锡锰钽矿以及绿柱石、含钽锡石。

石英-叠层状白云母:常居石英-钠长石组合体内侧,有时与石英-细磷白云母组合体直接接触。占伟晶岩厚度的15.2%。具粒状镶嵌结构条带状、块状构造。主要矿物为粒状集合体石英(50%~85%)和叠层状白云母(10%~40%),局部含腐锂辉石、钾长石、绿柱石、钽铌铁矿及含钽锡石。

石英-钠长石:本组合体为Ⅳ类型伟晶岩的主体,占伟晶岩厚度的10%~34.9%。具细粒结构,块状、条带状构造。主要矿物由粒状或条带状石英(20%~40%)和细晶钠长石(60%~80%)组成。含铌钽铁矿、富铪锆石、含钽锡石、锂铁电气石。

石英-细鳞白云母:多分布于伟晶岩体边缘,构成厚数厘米至数十厘米的“外壳”,占伟晶岩厚度的2.1%。具花岗鳞片变晶结构,片状、条带状构造。主要矿物由40~70%他形粒状石英和30%~40%细鳞片状白云母组成,局部含10%~25%的细晶钠长石,构成石英-钠长石-细鳞白云母组合。稀有矿物主要有铌钽铁矿、细晶石、绿柱石、含钽锡石等。

【免责声明】本站“矿道网”矿业技术板块所有投稿文章,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及投稿人所有。本站并非以盈利为核心的矿业矿业技术传播平台,平台并不能很好的甄别投稿文章的原创性和审核作者。文章仅供读者作为矿业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所以希望投稿人自觉遵守本条例,如果一旦发生文章侵权,原作者找到我们,我们有权利不经告知并删除投稿的文章。本网站默认已许可各大主流平台、媒体等,以数字化方式复制、汇编、发行、信息网络传播本网站全文,但是需要文件授权。本网站不以此盈利,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所有投稿人向本网站提交文章发表之行为视为同意上述声明。如有异议,请在投稿时说明。因投稿素材内容或要求转发内容引发的任何社会及法律纠纷和矿道网无关。特此声明!,我们若有不当信息或者侵犯了您的利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改!联系电话:029-85212477
2712

帮助过的人数

上一篇: 钴市大涨钴企大价值是钴资源巨额储量

下一篇: 金的性质与用途

 
 
[ 矿业技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相关矿业技术
热门标签
大家都在看!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