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矿业技术 >> 矿业综合 >> 砀山县土壤墒情特点及对策

砀山县土壤墒情特点及对策

发布日期:2020-01-29   来源:矿道网   投稿者:寄哥爱淘   浏览次数:981

选矿推荐

 摘 要:土壤墒情是指导防汛抗旱工作的主要工作之一,本文针对砀山县的土壤墒情特点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土壤墒情 特点 对策 
一、自然条件
砀山县地处南北冷暖气流交汇频繁地带,属于暖温带半干旱半湿润的季风气候。其气候特点是:季风明显,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集中;春季多风干燥,气温多变,夏季雨量集中,炎热多雨而湿润,秋季气爽多睛,冬季寒冷干燥,少雨多北风。呈现大陆性气候特点。其多年平均降雨量749mm,年最大降雨量1329.6mm(2003年),年最小降雨量418.9mm(1966年)。多年平均蒸发量992mm年最大蒸发量1200.5mm(1966年),年最小蒸发量880mm(1964年),年平均日照时数2418h,年平均土温14.6℃,最大冻土层厚28㎝(1955年1月上旬),年平均气温16℃,多年平均无霜期199天,初雪期一般在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终雪期在3月下旬,雪期一般100天左右。
二、土壤墒情特点
土壤含水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降雨、土壤种类蒸发以及作物的覆盖程度等因素,降雨和蒸发是主要因素。
砀山县位于山东北斜的徐蚌凹折带上,沉积了巨厚的第四纪地层。即全新统(Q4)为主所覆盖,其厚度为7-14米,表层以亚砂、亚粘、壤土为主,属于河流冲积平原。
(一)土壤墒情的分类
土壤含水量多少又称作土壤墒情,根据砀山县表层土的特点以及土壤中含水量的高低分为黑墒、合墒、黄墒、干墒等几种:
1、黑墒
土壤含水量最多,约在27%以上(占干土重的百分比),土壤颜色深,手握易成团,扔在地上不散开,手上有明显的水迹,脚踩下陷,感觉阴凉。黑墒含水量多,春秋播种能出全苗,作物生长较慢,夏季作物生长快;秋季播种能出苗,但是容易形成弱苗、小苗。无论是播种期还是生长期及收获期对农作物将会有较大的影响,易形成渍灾。耕作时太湿,粘犁,易出现犁条、犁块,干后形成坷垃。不耕作时,土地板结,干后难耕作。
2、合墒
土壤含水量较高,一般在19.5%~23.5%之间(占干土重百分比),土壤颜色发黄发暗,手握成团,手有水湿印,扔之散成大块,在合墒下土壤中含水量比较适宜作物生长,是播种、作物生长、耕作的最好墒情。是作物能够充分利用土壤水份的最佳墒情,农作物在此条件下产量达到最高。
3、黄墒(灰墒)
土壤含水量较小,一般在12.0~19.5(占干土重百分比)之间,土壤颜色发黄(灰)色,呈半干半湿的状态,手握也能握成团,但抛起一米高落地,稍动即散。春季播种能出苗,但不能全苗,能够勉强维持作物生长、发育的水分需求,生长受阻,作物开始出现凋萎,耕作勉强能进行,易行形成干旱。农作物开始减产,产量减少将达到30%以上。
4、干墒
土壤中几乎不含水,含水量在10%(占干土重百分比)以下,土壤散碎,不是干土块就是干土面,手握不能成团,白天手握燥暖,这种墒情不能播种,作物不能生长,易枯萎死亡。也不宜耕作。农作物大幅度减产甚至绝收。
(二)土壤墒情特点
由于砀山县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2月下旬至5月中旬)降雨量较少,平均占全年降雨量的10%左右,随着气温升高和作物生长需要吸收大量的土壤水分,造成土壤水分大量蒸发损失。砀山县表层土壤为亚砂,粉质壤土和亚粘土,大部分土壤保水性能较差,浅层地下水埋深一般在3~6米,地下水补给量远远小于土壤蒸发量,易形成春季干旱,根据《土壤与农作》(陕西省水利学校主编水利出版社,1981年6月新一版),有关数据资料,结合砀山县水务局节水灌溉技术推广中心站测定结果,0-80㎝田间持水量为33.4%(占干土重的百分比),合墒在60~70%(占田间持水量)之间,即:占干土重的20.0~24.0之间,0~50㎝平均土壤含水量在22.5%(占干土重百分比)左右。根据多年的观测结果分析,气温在20~25℃,风速在2.5~4.0m/s时,十日不雨土壤水分蒸发量速度最大,平均日降低量为0.50~1.0%左右。
夏季(5月下旬至8月下旬)随着降雨量的增加,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60~70%,空气湿度增加,土壤含水量随着降雨量的增加而加大,正常年份0~50㎝土壤含水量一般在22.5~25.0%之间,特殊情况下大于25.0%,由于作物生长旺盛,阳光不能直射在地面上,空气湿度大,土壤含水量降低速度远小于春季,日平均降低一般在0.5%左右,五日不雨小旱,十日不雨中旱,半月不雨大旱。
秋冬季节,气温下降,蒸发量减小,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20~30%,农作物的需水量减小,土壤含水量变化相对减弱,0~50㎝平均含水量日降低在0.5%以下,特别是在冬季平均月降低在2~5%之间。
三、影响土壤含水量的因素及对策
(一)影响因素
土壤含水量的高低影响因素有许多方面,有自然因素、人为因素、地面植被等。
1、自然因素
影响土壤墒情自然因素有:降雨、气温的高低,空气流动速度,土壤的种类、地面植被及土壤水的自身重力作用和旁渗、侧渗等。
2、人为因素
为了增加土壤含水量,使土壤含水量在作物生长对土壤水份需要的范围之内,进行适量灌溉,对作物进行中耕,土壤含水量大于作物所需要的范围就要进行清沟沥水,深中耕,对土壤含水量的要进行降低。
(二)对策
为了保持农作物适宜的土壤墒情,使作物能够正常生长和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利用地膜覆盖、适时中耕、适量灌水、打围田方、清沟沥水、深挖晾田等方法进行保持和增加或减小其含水量。特别是在土壤含水量接近作物凋萎系数时,应当根据天气状况进行适量灌溉。土壤含水量接近或超过田间持水时应及时清沟沥水。
砀山县表层土壤为亚砂土、壤土和亚粘土,0-50㎝土壤保水性差,要使作物能够正常生长,必须采用相应的措施。
1、地膜覆盖
当农作物播种或移栽后进行地膜覆盖或者灌后覆盖,即能够提高土壤温度,又能减少土壤蒸发,保持土壤墒情,使作物尽可能的快速生长,促进作物根系生长,提高抗旱能力,提高作物产量,减少地下水过量开采,提高经济效益,既能节约水资源,又能减少资金投入,提高土壤的利用率。
2、灌溉
根据小麦、玉米、黄豆等农作物所需的土壤墒情,当作物土壤含水量接近或低于作物凋萎系数时,根据天气情况适时地进行灌溉,提高土壤含水量,即能提高作物的产量,又可提高经济效益,根据砀山县节水灌溉技术推广中心站多年对农作物的灌溉试验,一般灌水量40m3/亩,对于大棚蔬菜和果树灌溉一般灌水量60 m3/亩,这样即可达到农作物和水果、蔬菜所需要的适宜土壤含水量,也使土壤墒情趋于好转。对于农作物灌后要及时进行中耕,切断毛管水上升,以保持土壤水分。
3、中耕
在土壤墒情适于农作物生长范围内的含水量时进行中耕,旱时深中耕、少中耕,涝时浅中耕、勤中耕,由浅向深。中耕的目的一是旱时切断毛管水的上升,保持耕作层土壤水分,二是涝时晾晒表土,使其尽可能的散发土壤中的水分,多次中耕可以使土壤墒情向正常的合墒发展。俗话说得好:“锄头底下有水又有火,豆子锄三遍,到收不受旱;小麦锄又锄,到秋饿不着。”
4、清沟沥水
当土壤含水量达到黑墒,且天气又继续降雨时,特别是在汛期,长时间的降雨和强降雨不能及时排除田间积水时,土壤含水量就会达到田间持水量和饱和状态,就要对田间积水进行排放和清沟沥水,清沟沥水是利用土壤水分侧渗和旁渗原理,降低土壤含水量,使土壤墒情向合墒进行转化。
四、结束语
土壤含水量的大小即土壤墒情的好坏,影响着作物的正常生长,也关系到农作物的产量和经济效益,充分掌握土壤墒情的好坏,采用适时适量地灌水和中耕,有效的保持土壤水分,及时为指导抗旱除涝,提高农业产量,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经济效益和指导防汛抗旱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砀山县故黄河北大堤抗御(78·7)洪水安全核算报告》水利部治淮委员会规划设计院 1982年8月
[2]《安徽省淮北地区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砀山县水利局设计室  1995年6月
[3]《土壤与农作物》陕西省水利学校主编  水利出版社 1981年6月新一版
【作者简介】
王清华,男,工程师,1961年12月出生,从事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工作。

【免责声明】本站“矿道网”矿业技术板块所有投稿文章,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及投稿人所有。本站并非以盈利为核心的矿业矿业技术传播平台,平台并不能很好的甄别投稿文章的原创性和审核作者。文章仅供读者作为矿业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所以希望投稿人自觉遵守本条例,如果一旦发生文章侵权,原作者找到我们,我们有权利不经告知并删除投稿的文章。本网站默认已许可各大主流平台、媒体等,以数字化方式复制、汇编、发行、信息网络传播本网站全文,但是需要文件授权。本网站不以此盈利,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所有投稿人向本网站提交文章发表之行为视为同意上述声明。如有异议,请在投稿时说明。因投稿素材内容或要求转发内容引发的任何社会及法律纠纷和矿道网无关。特此声明!,我们若有不当信息或者侵犯了您的利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改!联系电话:029-85212477
981

帮助过的人数

上一篇: 大田膜下滴灌推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下一篇: 论煤田地质勘查阶段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 矿业技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相关矿业技术
热门标签
大家都在看!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