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金属矿矿动态
- 非金属矿矿介绍
非金属矿
非金属矿是与金属矿相对而言的,有91种,主要为金刚石、石墨、水晶、刚玉、石棉、云母、石膏、萤石、宝石、玉石、玛瑙、石灰岩、白云岩、石英岩、陶瓷土、耐火粘土、大理岩、花岗岩、盐矿、磷矿等。

通常条件下为气体或没有金属特性的脆性固体或液体,如元素周期表右上部15种元素和氢元素,零族元素的单质。非金属元素是元素的一大类,在所有的一百多种化学元素中,非金属占了23种。在周期表中,除氢以外,其它非金属元素都排在表的右侧和上侧,属于p区。包括氢、硼、碳、氮、氧、氟、硅、磷、硫、氯、砷、硒、溴、碲、碘、砹、氦、氖、氩、氪、氙、氡,80%的非金属元素在社会中占有重要位置。
大部分非金属原子具有较多的价层s、p电子,可以形成双原子分子气体或骨架状,链状或层状大分子的晶体结构。金属和非金属之间有被称为类金属的砷,锑,硅,锗等。
当温度或压力等条件发生变化时,金属或非金属可能转化。如金属锡在低温下可变成非金属的灰锡。
非金属在室温下可以是气体或固体(除了溴,惟一一个液体非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在固体时并没有闪亮的表面,但是不同的元素会有不同的颜色,例如碳是黑色的,而硫是黄色的。非金属的硬度有明显的差别,例如硫是很软的,但钻石(碳的一种)却是全世界最硬的。非金属是易碎的,而且密度比金属要低。非金属不是好的导热体,是电的绝缘体(除了碳在石墨的形态下)。
是非金属元素的通性,它指某种非金属元素的原子得到电子的能力。某元素原子非金属性越强,即其得电子能力越强。由元素周期表上看,靠右的元素非金属性比靠左的元素非金属性要强,靠上的元素非金属性比靠下的元素非金属性要强。对于元素的单质,非金属性体现在单质的氧化性上。
与金属性区别
在金属晶体中,金属原子的自由电子在整个晶体中移动,依靠此种流动电子,使金属原子相互结合成为晶体的键称为金属键。对于主族元素,随原子序数的递增,金属键的强度逐渐减弱,因此金属单质的熔、沸点逐渐降低。
成键方式 非金属原子之间主要成共价键,而非金属元素与金属元素之间主要成离子键。
非金属原子之间成共价键的原因是,两种原子均有获得电子的能力,都倾向于获得对方的电子使自己达到稳定的构型,于是两者就共用电子对以达此目的。而金属原子失去电子的能力较强,与非金属相遇时就一者失电子、一者得电子,双方均达到稳定结构。多原子的共价分子常常出现的一种现象是轨道杂化,这使得中心原子更易和多个原子成键。非金属原子之间形成的共价键中,除了一般的σ键和π键,还有一种大π键。大π键是离域的,可以增加共价分子或离子的稳定性。
化合物
由于非金属元素复杂的成键方式,几乎所有的化合物中都含有非金属元素。
如果非金属元素与金属元素一同形成无机化合物,则可以形成无氧酸盐、含氧酸盐及配合物这几类物质。如果只由非金属元素形成无机物,则可以形成一系列共价化合物,如酸等。非金属元素碳是有机化合物的基础。
分子氢化物
除稀有气体以外,所有非金属元素都能形成最高价态的共价型简单氢化物。
熔沸点:同一族的熔点、沸点从上到下递增。但NH3、H2O、HF的沸点因为存在氢键而特别高。
热稳定性:同一周期自左向右依次增加,同一族自上而下减少,与非金属元素电负性变化规律一样。
还原性:除HF外都具有还原性,其变化规律与稳定性相反,稳定性大的还原性小。此外C、Si、B能分别形成碳烷、硅烷、硼烷一系列非金属原子数≥2的氢化物。
含氧酸及其盐
除稀有气体、氧、氟元素以外,所有非金属元素都能形成含氧酸,且在酸中呈正氧化态。同一族从下到上、同一周期从左到右,非金属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逐渐增强。但其他价含氧酸不遵循此规律。
非金属含氧酸中,高氧化态的强酸常具有氧化性,如硫酸(H2SO4)、硝酸(HNO3)等;一些弱酸如次氯酸也是氧化性酸。还原性酸包括亚硫酸、亚磷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