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矿道网 >> 矿业新闻 >> 综合新闻 >> 联合科考领航“冰上丝绸之路”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对俄合作纪实

联合科考领航“冰上丝绸之路”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对俄合作纪实

发布日期:2023-03-28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浏览次数:496

当地时间3月21日,中俄两国元首在俄罗斯莫斯科共同签署《关于深化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明确双方将继续加强在海洋科学研究、海洋生态保护、海洋防灾减灾、海洋装备研发等领域合作,持续深化在极地科学研究、环境保护和组织科考等方面务实合作,为全球海洋治理贡献更多公共产品。近年来,在自然资源部的坚强领导下,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持续强化对俄交流合作,在组织联合科考航次、建立联合研究中心、大洋矿产勘查研究等方面深化务实合作,合作领域不断扩大,合作成果更加丰硕,为中俄友好关系发展注入新动能。

中国和俄罗斯,是山水相连的好邻居,守望相助的好朋友,精诚合作的好伙伴。海洋和北极领域的合作研究一直被视为中俄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增长点。

近年来,随着中俄倡议共建“冰上丝绸之路”不断推进,两国科研机构和科学家都在思考:如何更好地把握发展机遇,扩大中俄在海洋与北极领域的科研合作。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以下简称海洋一所)对俄海洋合作历经20余载,与多家俄方科研机构开展了大量务实合作。合作研究区域由最初的日本海、鄂霍茨克海、白令海,扩展到北极的楚科奇海、东西伯利亚海、拉普捷夫海和喀拉海,不断为加快推进“冰上丝绸之路”建设添砖加瓦。

科技合作有了“指北针”

近30年来,北极气候和自然环境正经历快速变化。北极地区温度不断上升,夏季海冰持续减少,经济、航道、资源开发等方面的开发情景不断增多和利用价值不断提升。

“冰上丝绸之路”这一倡议酝酿已久,起初主要聚焦北极航道合作。“冰”主要指北冰洋,“冰上”是指穿越北极圈连接北美、亚洲和欧洲三大经济中心的北极航道。“冰上丝绸之路”包括经过俄罗斯海域的东北航道,经过加拿大海域的西北航道,穿越北冰洋中心海域的中央航道。其中,东北航道又称为北方海航道,大部分航段位于俄罗斯北部沿海的北冰洋离岸海域。

据专家测算,“冰上丝绸之路”将使上海以北港口到欧洲西部、波罗的海等港口的航线航程缩短25%~55%,可有效节省国际贸易海运成本,且可在更大程度上避免海盗等侵扰。

共建“冰上丝绸之路”,中俄是倡导者,也是推动者。中俄政治互信不断增强是共建“冰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前提。

2017年,中俄发表的《关于进一步深化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提出:“加强中俄在北极地区的合作。支持双方有关部门、科研机构和企业在北极航道开发利用、联合科学考察、能源资源勘探开发、极地旅游、生态保护等方面开展合作。”

2017年6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部委发布《“一带一路”建设海上合作设想》,提出包括“积极推动共建经北冰洋连接欧洲的蓝色经济通道”在内的3条蓝色经济通道,将“冰上丝绸之路”纳入“一带一路”倡议总体布局。

“中国发起共建‘一带一路’重要合作倡议,与各方共建‘冰上丝绸之路’,为促进北极地区互联互通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带来合作机遇。探索和认知北极是中国北极活动的优先方向和重点领域。”2018年1月,中国政府发表的首份北极政策文件——《中国的北极政策》白皮书中,有关共建“冰上丝绸之路”的表述引起世界的高度关注。

2019年,中俄发表的《关于发展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提出:“推动中俄北极可持续发展合作,在遵循沿岸国家权益基础上扩大北极航道开发利用以及北极地区基础设施、资源开发、旅游、生态环保等领域合作。支持继续开展极地科研合作,推动实施北极联合科考航次和北极联合研究项目。”

2022年2月,中俄发表的《关于新时代国际关系和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联合声明》提出:“双方同意进一步深化北极可持续发展务实合作。”

由此可见,“极地科研合作”“联合科考航次”等成为中俄合作的高频词,一系列政策和共识为中俄科学家开展海洋科技合作提供了“指北针”,中俄科技界和科学家有责任为“冰上丝绸之路”从倡议变为现实破冰领航。

积极寻找合作契合点

实际上,中俄海洋和极地领域的科技合作自本世纪初就已然蓬勃开展。

2003年,中俄相关政府部门签署了《关于中俄海洋领域的合作研究协议》。此后,海洋一所在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开始谋划与俄罗斯科海洋研机构合作,把合作协议转化为实际行动。

位于海参崴(符拉迪沃斯托克)市的俄罗斯科学院远东分院太平洋海洋研究所(以下简称太平洋海洋研究所)是世界知名的海洋研究机构,主要研究范围包括太平洋海域以及北冰洋海域,具有很强的科研实力。

多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受到国际社会高度重视,海洋一所与太平洋海洋研究所就此找到了合作的契合点,并不断加强互访、交流,逐步完善了合作方案。

2006年12月,海洋一所与太平洋海洋研究所签署了全面合作研究协议,确定了气候变化等合作研究项目主题。

2008年3月,在北京召开了中俄政府间海洋领域合作联合工作组第三次会议,批准了由中国海洋一所和俄罗斯太平洋海洋研究所共同提出的“西北太平洋及其邻近边缘海联合调查研究”科考计划。

之后,海洋一所与太平洋海洋研究所又于2008年5月、2009年1月、2009年10月、2010年6月进行了4轮正式讨论和详细论证,最终联合科考项目获得了中俄两国政府的批准。

谱写中俄联合科考新篇章

2010年10月27日,海参崴(符拉迪沃斯托克)市,俄罗斯科学院远东分院科考码头,俄罗斯远洋科考船“拉夫任捷耶夫院士”号上悬挂满旗,11名中方科考队员与20名俄方科考队员走上舷梯,挥手与岸上送行的人群告别。

伴随着一声汽笛长鸣,“拉夫任捷耶夫院士”号犁开波浪,起航执行中俄首次日本海联合科考任务。码头上,中国海洋主管部门、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馆、俄罗斯科学院、海参崴市政府、海洋一所和太平洋海洋研究所的相关负责人和代表挥手为科考队员送行。

“这个航次得到中俄两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在当地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多家俄罗斯媒体进行了报道。”谈及过往,亲身经历该航次的海洋一所邹建军研究员依然历历在目,“本航次历时20天,航程2349海里,圆满完成了调查任务,为后续航次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

当前,全球气候变化及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对人类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历史是了解未来的钥匙,要预测未来气候变化,就必须了解气候变化的历史。

中俄联合科考航次初期的主要科学目标是,通过高分辨率沉积岩心的研究,恢复重建日本海、鄂霍次克海、西北太平洋及北冰洋西伯利亚陆海的古海洋和古气候演化历史,为环境变化研究及气候预测提供科学依据。

“当时,国际上在这些区域的研究程度相对薄弱,这是中俄双方合作的重要原因。”联合科考航次中方首席科学家海洋一所石学法研究员心里清楚,中俄联合科考航次有多么重要。

此后,海洋一所、太平洋海洋研究所分别于2011年7月~8月、2013年7月~9月、2016年7月~8月、2019年9月~10月对“冰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的日本海、鄂霍次克海、白令海及西北太平洋及开展了多学科综合调查。

2019年是中俄建交70周年。作为中俄合作重要成果,2019年中俄联合科考航次被中俄政府列入庆祝中俄(苏)建交70周年活动,中俄两国政府的有关官员、当地政府官员、海洋一所和太平洋海洋研究所所长出席了航次起航仪式。

共探北极科学奥秘

共建“冰上丝绸之路”,探索和认知北极是中俄联合科考的优先方向。

中国北极科考起步较晚,虽然建立了中国北极黄河站,并开展了数次中国北极科学考察活动,但我国对北极的认知仍较薄弱。

究其原因,中国科考区域局限于北极国际水域,而北极海冰、水文及气象条件十分复杂,仅对国际水域开展研究并不能认识北极海洋环境和气候变化的全貌。

北极大陆架约占北冰洋面积的40%,其中53%的大陆架位于俄罗斯管辖范围,这也是“冰上丝绸之路”的核心区域。中俄科学家对北极大陆架的快速变化研究都有着极大的兴趣。

2013年,在中俄政府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鉴于北冰洋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重要地位,中俄科学家开始谋划北极联合科考航次。

经过双方科学家三年多的认真研讨和详细准备,中俄北极联合科考终于获得批准。2016年8月,包括11名中国科学家在内的31名科考队员乘坐“拉夫任捷耶夫院士”号缓缓驶离俄罗斯勘察加半岛的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港口,执行中俄首次北极联合科考任务。

本航次是中国科学家首次对北极陆架进行考察,中方首席科学家为石学法研究员,俄方首席科学家为太平洋海洋研究所安纳托利·阿斯塔霍夫(Anatoliy Astakhov)教授。

航次执行期间,中俄科考队员重点对东西伯利亚海和楚科奇海开展了多学科综合考察,涉及海洋地质、物理海洋、海洋化学、海洋光学、大气化学等学科,获取了丰富的第一手基础资料。

随后,中俄第2次、第3次北极科考航次分别于2018年9~10月、2020年9月~11月实施。

2020年,为应对新冠疫情影响,中俄科学家创新合作方式:双方共同制定外业调查实施方案,选定作业区域、确定调查站位和工作任务。俄方科学家负责现场外业调查,并及时向中方科学家通报调查进展,双方共享调查期间采集的样品和数据。该航次也被中俄两国政府列入2020~2021中俄科技创新年的一项重要活动。

开放合作带来互利共赢

截至目前,中俄科学家利用俄罗斯科考船,在日本海、鄂霍次克海、白令海、西北太平洋邻近海域和北极东西伯利亚陆架海开展了8个多学科综合科考航次,中方科学家共有110余人次参加现场科考。

要适应长达几个月的高纬度海上生活从来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哪怕是身经百战的科研人员。

科考船上,无论是实验室还是住舱,都会备有一个桶,它们为晕船的队员而准备。

大风来袭时,人坐在船舱里,就像坐在“过山车”上,剧烈的起伏使人头重脚轻,走路都费劲,晕船呕吐是常有的事。

“秋季亚太平洋的天气说变就变,有时甚至是一天几变。”海洋一所葛淑兰研究员参加过2次中俄联合科考,对考察海域的风浪有着切身感受。

有时,因为船舶避风,会耽误一些科考作业时间。为了抢抓作业窗口期,队员们经常是战风斗浪,昼夜作业,不能停歇。“最后,大家都练就了吐完后接着干的技能。”葛淑兰说。

通过这些联合航次,科考队员收获了一批珍贵的样品和数据,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多年前,海洋一所刘焱光研究员曾通过国际合作获得过日本海的沉积样品,但由于样品量太少,许多项目无法分析,心中不免留下遗憾。

“我们通过中俄联合航次获取了一批高质量样品,可以满足多参数、长时间尺度的研究,而早些年获取的一些样品和数据,放到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2010年至今,刘焱光参加过8次中俄联合科考航次中的4次,其中3次担任中方首席科学家。

“事实证明,实施联合科考航次,使中俄互利共赢。”石学法表示,中国科学家由此填补了日本海、鄂霍次克海和白令海科考的空白,弥补了我国历次北极考察区域的不足,使中国对北极和亚北极海洋环境的认识更加完整、全面、系统,这对于深入了解北极和亚北极海区环境要素的特征和变化规律、开展环境气候和生态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中俄联合科考培养造就了一批专门从事“冰上丝绸之路”研究的青年人才。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自然资源部南海局、中国海洋大学、厦门大学、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等国内科研机构和高校的科学家也应邀参加了航次,进一步强化了中青年科研人员的全球视野,为深入认识北半球高纬海域气候变化和科学利用北极航道提供了支撑。

已经实施了12年的中俄“冰上丝绸之路”联合科考取得了珍贵的资料和样品,首次编制了全区基础底质图件,中俄科学家联合发表论文近百篇,提交研究报告14部,揭示了“冰上丝绸之路”沉积特征和环境演变规律,显著提升了对“冰上丝绸之路”环境和气候变化的科学认知,项目成果支撑了“冰上丝绸之路”环境保障、航道开发利用和国家外交活动,对“冰上丝绸之路”这一重大战略的实施起到了推动作用,被鉴定专家组评价为“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冰上丝绸之路”倡议提出以来,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互联互通、共享发展成为时代发展趋势。如今,在共建国家携手描绘的“冰上丝绸之路”高质量发展“工笔画”上,中俄海洋与极地领域的科技合作已经成为浓墨重彩的一笔。

【免责声明】本站“矿道网”矿业新闻板块所有投稿文章,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及投稿人所有。本站并非以盈利为核心的矿业矿业新闻传播平台,平台并不能很好的甄别投稿文章的原创性和审核作者。文章仅供读者作为矿业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所以希望投稿人自觉遵守本条例,如果一旦发生文章侵权,原作者找到我们,我们有权利不经告知并删除投稿的文章。本网站默认已许可各大主流平台、媒体等,以数字化方式复制、汇编、发行、信息网络传播本网站全文,但是需要文件授权。本网站不以此盈利,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所有投稿人向本网站提交文章发表之行为视为同意上述声明。如有异议,请在投稿时说明。因投稿素材内容或要求转发内容引发的任何社会及法律纠纷和矿道网无关。特此声明!,我们若有不当信息或者侵犯了您的利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改!联系电话:029-85212477
496

帮助过的人数

上一篇: 潞安化工与郑煤机集团座谈

下一篇: 兖矿能源举行2022年度业绩说明会

 
 
[ 矿业新闻搜索 ]  [ 加入收藏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阳泉市城区召开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会议 金川集团党委召开党委书记专题工作会议 研究部署相关工作
叙永县局开展防灾减灾宣传进校园活动 2022年全省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视频会议召开
陈治胜主持召开全省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视频会 金川集团开展“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爱国卫生志愿服务活动
推荐矿业新闻
点击排行
热门标签
大家都在看!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