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矿业技术 >> 地质勘查 >> 柴北缘滩间山金矿田细晶沟花岗斑岩Hf同位素特征及其与金矿化

柴北缘滩间山金矿田细晶沟花岗斑岩Hf同位素特征及其与金矿化

发布日期:2020-06-27   来源:矿道网   投稿者:姜芷筠   浏览次数:2159

选矿推荐

 柴北缘超高压变质带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是近 20 年来新厘定的一条早古生代碰撞造山带,呈北东 向—南西向展布,总长度超过 700 km,具有大洋形 成、俯冲、碰撞造山完整的演化史,高压—超高压变质 岩从西到东依次出露在鱼卡、绿梁山、锡铁山和都兰等地,岩性主要有榴辉岩及相关片麻岩。柴北缘超高压变质带不同时代的侵入岩发育,特别是海西期花岗质岩浆侵位活动强烈。同时,该带内受断裂控制的中温热液脉型金矿床发育,被誉为“金腰带”,已发现金矿床主要有青龙沟金矿床、金龙沟金矿床、细晶沟金矿床、鱼卡金矿床和赛坝沟金矿床等[4]。滩间山金矿田位于柴北缘超高压变质带的西段,在鱼卡北西方向 37 km 处。1989 年,青海省地矿局地质一大队在滩间山金矿田发现了金龙沟金矿床,1995 年发现了细晶沟金矿床,之后在金龙沟金矿区外围的绝壁沟、独树沟等地也圈定了金矿体。前人对滩间山金矿田内矿床的地质特征、矿床成因和形成时代进行了大量研究,许多学者认为其矿床成因与中酸性侵入岩的关系较为密切,研究对象多为该矿田内的斜长花岗斑岩,对于呈岩株、岩脉广泛分布的花岗斑岩研究较少。因此,本文选取与该矿田内矿床形成有关的细晶沟花岗斑岩进行研究对于确定滩间山金矿田内同时期的浅成侵入体的岩浆源区和构造背景具有重要意义,并为区域岩浆演化及金矿床成矿构造背景研究提供依据。

前人研究表明,柴北缘在早古生代曾存在南祁连洋,沙柳河蛇绿岩、洋岛镁铁质岩石、与洋壳俯冲作用 有关的埃达克质火山岩和花岗岩,以及绿梁山弧后盆 地型蛇绿岩的形成年龄为 493 ~ 535 Ma,这些 证据均表明柴北缘在早古生代存在大洋,并且发生了 俯冲作用,初始俯冲的时间应早于 535 Ma。研究 者们对柴北缘的鱼卡、绿梁山、锡铁山和都兰等地出 露的榴辉岩和围岩片麻岩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发现许 多具有洋壳特征的榴辉岩的超高压变质年龄和 p - t 轨迹与围岩片麻岩是一致的,说明这些榴辉岩的 超高压变质年龄代表陆壳俯冲的时间。柴北缘超高 压变质岩石的峰期变质年龄为 420 ~ 460 Ma,指 示南祁连洋在约 460 Ma 时已经完全关闭,之后开始 碰撞造山。 柴北缘在陆陆碰撞阶段形成了同碰撞花岗岩,包 括塔塔楞环斑花岗岩( 440 Ma ± 14 Ma)和柴达木 山花岗岩( 446 Ma ± 10 Ma) 。最新研究发现,柴北 缘超高压变质带中的榴辉岩和围岩片麻岩内都存在 深熔形成的浅色脉体( 422 ~ 433 Ma) ,并认为它们形 成于俯冲陆壳快速折返阶段,陆壳折返一直持 续至 391 Ma。柴北缘在约 390 Ma 开始处于后碰 撞伸展环境,岩石圈地幔发生拆沉、去根作用,软流圈 上涌,在晚泥盆世—早石炭世达到伸展高峰,发育典 型的双峰式岩浆组合,形成了代表典型后碰撞背景的 牛鼻子梁铜镍矿床,该矿区内镁铁质—超镁铁质杂岩 的形成年龄为 389 ~ 373 Ma。同时,上涌的软流圈 地幔加热下地壳,使下地壳发生部分熔融形成了大量 的花岗岩,如锡铁山花岗斑岩和锡铁山二长花岗 岩。细晶沟花岗斑岩的形成年龄为 359. 9 Ma± 1. 7 Ma,与区域镁铁质—超镁铁质杂岩是同时期、同 构造背景下形成的岩石,表明其为后碰撞伸展背景下 软流圈上涌带来巨大热量,新生下地壳物质发生部分 熔融的产物。 海西期是柴北缘构造带重要的金成矿期,柴北缘 在这一时期处于后碰撞伸展构造环境,大量的岩浆向 上侵位,为金的活化、迁移提供热动力。例如: 鱼卡金 矿区海西期辉长岩( 387. 5 Ma ± 7. 2 Ma) 和花岗岩脉 发育,矿石的 Ar - Ar 年龄为 376. 9 Ma ± 4. 0 Ma,海 西期岩浆活动为金矿的形成提供热源; 海西期形 成的基性、中酸性侵入体为青龙沟金矿床的形成提供 热源[36]。滩间山金矿田内金矿床集中发育,一直是 研究的热点,一些学者认为滩间山金矿田内金矿床的 形成与斜长花岗斑岩( 350 Ma ± 3. 2 Ma) 有关。张 延军认为滩间山金矿田内金矿床的形成与海西期 强烈伸展背景下的四五沟—细晶沟变质核杂岩有关, 矿体主要受拆离构造控制,并且认为变质核内中酸性 岩体的形成年龄( 356 Ma ± 2. 8 Ma) 代表变质核杂岩 的形成年龄,也代表金矿床的形成年龄。本次获得位 于变质核中细晶沟花岗斑岩的形成年龄为359. 9 Ma ± 1. 7 Ma,与前人报道的与成矿有关的酸性浅成侵入体 的形成年龄在误差范围内一致,指示细晶沟花岗斑岩 与滩间山金矿田内金矿床的形成密切相关

【免责声明】本站“矿道网”矿业技术板块所有投稿文章,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及投稿人所有。本站并非以盈利为核心的矿业矿业技术传播平台,平台并不能很好的甄别投稿文章的原创性和审核作者。文章仅供读者作为矿业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所以希望投稿人自觉遵守本条例,如果一旦发生文章侵权,原作者找到我们,我们有权利不经告知并删除投稿的文章。本网站默认已许可各大主流平台、媒体等,以数字化方式复制、汇编、发行、信息网络传播本网站全文,但是需要文件授权。本网站不以此盈利,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所有投稿人向本网站提交文章发表之行为视为同意上述声明。如有异议,请在投稿时说明。因投稿素材内容或要求转发内容引发的任何社会及法律纠纷和矿道网无关。特此声明!,我们若有不当信息或者侵犯了您的利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改!联系电话:029-85212477
2159

帮助过的人数

上一篇: 安徽余村金矿地质特征、找矿标志 及潜力分析

下一篇: 充填采矿技术在煤炭开采中的应用

 
 
[ 矿业技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相关矿业技术
热门标签
大家都在看!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